“
囧”和“槑”



“囧”在网络上的火爆流行,掀起了一股古字新用的网络语言风潮。如果你还不知道“囧”的读音,那么会被人视作落伍。打开电脑,网络上“囧”字已是铺天盖地。囧,读音jiong,本义“光明”。
在网络文化中,“囧”的内小“八”字视为眉眼,“口”视为嘴。它的内涵就是:作为头,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表达浪漫与激情;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
继“囧”字之后,“槑”这个看来很好玩的字,开始为广大网友青睐。因为“槑”的独特长相,多数人会很自然地把它同“呆”联系起来。它俩的意思实则大相径庭,读音更是八竿子打不着。
“槑”,读mei,《康熙字典》里解释为“古文‘梅’字”。古人为什么用两个“呆”加在一起来形容梅花这种美好的事物呢?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许可以用两句赞美梅花的诗来解读,尝试着描绘“槑”字的形与神。其形: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出自宋代萧德藻的《古梅》);其神: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出自元代冯子振的《西湖梅》)。也正是从骨子里透露出的这股形神俱呆的气势,才让人浮想联翩,于是在网络语言里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呆、又很天真。
这种直观、前卫的网络流行词,正在打造着网络特有的语言模式。它们在备受追捧的同时,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是对汉字的歪曲,混淆视听。更可怕的是,网络中“90后”惯用的“火星文”是对传统汉字的颠覆。很多家长对此表示担忧,自己的孩子本来就容易写错别字,运用汉语的能力不强,这种网络语言对他们的负面影响会很大。
笔者认为,这并非杞人忧天。这种语言虽然根植于网络的文化土壤中,但由于它们的新颖性、幽默性和使用起来的便捷性,拥有很强的延伸力,很多已突破网络进入到现实生活中,如“粉丝”、“灌水”、“美眉”等。网络语言虽然会给汉语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不至于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会产生“母语危机”。因为语言文字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它是在特定的话语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对于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宜疏不宜堵。而加强引导,弘扬主流文化价值才是当务之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