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它山堰
(2009-10-16 23:53:10)
标签:
堰体山庙歇山顶庙宇王元它山堰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游它山堰
它(音拖)山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一项杰出的古水利工程,其规模宏伟,建制精密,结构完善,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堰因位于浙江宁波鄞江镇西的它山之侧而得名,这里山清水秀,层峦叠嶂,堰旁有青龙潭,堰下有岗山岭、乌龟岩。上游是清澈的樟溪河,下游是宽阔的鄞江。
唐代太和年间,即公元833年,山东琅琊人王元(音伟)任县(鄞县)令,他为了根治水患,率众修筑了它山堰。
王元兴修水利为鄞县人民造福,人民世代记着他的功绩。大约在五代至宋初,当地群众就在它山堰旁立庙纪念。南宋乾道年间,赐庙号为“遗德”,民间称为它山庙。现在庙宇为清末民国初建造,庙内楹联抒发民众对王元的颂扬和怀念之情。
迈进新建的山门,穿过天井,为重檐歇山顶的前大殿,台阶旁置清代石狮一对,后大殿为硬山造,庙宇前方尚存歇山顶的“片石留香”碑亭。亭中树有清代嘉庆十一年的建碑散记碑刻。背面镌有“善政侯孚惠王王公碑记”,叙述了王元的不朽功德。如今,为充分保护这一古水利文物,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它山堰、它山庙进行了修理,塑了王元和筑堰的群众代表十兄弟彩像。每逢农历三月三、十月十,鄞江镇附近群众均自发前来祭仰,群情踊跃、香烟缭绕。现它山庙辟为水利陈列馆,全面、系统地介绍宁波乃至浙江的古代水利建设。
它山堰虽历经千余年风雨,沧海桑田,但堰体至今基本完好,仍发挥着阻咸蓄淡、排洪泄涝功能。近几年来,结合它山堰整修,对堰体结构进行了科学勘探。根据水利专家分析,石堰堰底倾向上游,可以增加堰体的水平抗滑稳定性一倍以上,堪称奇迹。它为华夏文明再次增色,独放异彩。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现今,它山堰已成为浙江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