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云南蒙古族部落

(2009-10-16 23:50:27)
标签:

云南蒙古族

三圣宫

那达慕

蒙哥

杂谈

分类: 东西南北

                走进云南蒙古族部落

  蒙古族,一个马背上的民族,驰骋于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但走进云南有5300多蒙古族人聚居的通海县兴蒙乡,看到的却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

  落籍云南的这一支蒙古族有着久远而独特的历史沉淀。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的征西大军进入云南,元朝政权彻底溃败,住在云南的蒙古军被击溃,四散各地,纷纷隐姓埋名,变服从俗,融入其他民族中。唯有镇守通海曲陀关的部分蒙古族官兵想尽办法逐步汇聚在杞麓湖西岸,成为一个蒙古族聚居区,繁衍生息到现在。

  由于长期社会历史变迁的缘故,兴蒙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呈现出独有的特色。

  车往玉溪方向开,路边有兴蒙乡的路标。进入该乡白阁村的地界,沿途便能见到穿着蒙古族服装的女子。在这里,连路边饭店的招牌也是双语的,左边写着汉字,右边写着蒙古文。越接近白阁村,这种显得有点突兀的蒙古风情越来越浓。

  白阁村口立有一块纪念碑,碑文记载着白阁村蒙古族的来历,纪念碑后写着20个烫金大字:“南陲开边苦,滇域埋忠骨,驰骋七百载,北眷草原土。”白阁村距离草原千万里,而这里的蒙古族对自己故乡的思念,由此可见一斑。在纪念碑顶,塑有骏马一匹,昂首奔腾仰望北方。村里的老人说,骏马朝北,表示出他们对北方草原的思念。明代后,随着大量汉族移民到来,他们汲取了汉族的文化。直到现在,这些蒙古族仍讲一种发音奇特的语言,不容易听懂,有些像当地彝族的口音。和村里人搭话,他们讲的是地道的通海话。我问他们会不会蒙古语,他们说,白阁村的蒙古语叫“咔卓语”,是这里的蒙古族人民在和各民族的交流中产生的新语言,“咔卓语”是傈僳、哈尼、彝、汉、蒙五种语言的综合体。仅在兴蒙乡的5000多名蒙古族中通用。

  转遍了村里所有的巷子,我们来到了“三圣宫”。“三圣宫”位于白阁村与下村之间的半山腰上,南望螺峰,北倚凤凰山左翼下。清同治年间修建,红瓦红墙。在云南,一个稍有历史文化的村庄,“三圣宫”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白阁村,“三圣宫”供奉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其后代蒙哥、忽必烈的塑像。“三圣宫”里平日人迹罕至,一扇大门锁着。找到钥匙进入门内,里面是一个院子套一栋二层楼的房子,木格子门窗上雕刻着蒙古先民的远古图腾。一楼是“元帅府”,里面摆着数十块碑刻。这些经历了岁月洗礼的碑刻,有的记载着这个民族从草原到高原的迁徙史;有的记载着首任元帅阿喇帖木耳和元帅旃檀的事迹。二楼是供奉“三圣”的地方,成吉思汗居中,蒙哥居左,忽必烈居右。    

  虽然离开了草原几百年,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白阁村依然保持着蒙古草原的传统节日。最为热闹的是“那达慕盛会”,那是蒙古族最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白阁村的“那达慕盛会”中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射箭,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和激情飞扬的篝火晚会。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村里有个“忆祖节”。男女老少都要会聚到“三圣宫”祭祖,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仪式,并追述蒙古族落籍通海的历史,通过这种怀念祖先的方式,代代传承。通过这种方式,使草原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云南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游它山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