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乾隆二十五宝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旧事窗 |
话说乾隆二十五宝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1/1921/2009-09/13/08/res03_attpic_brief.jpg |
|
小时候听评书《岳飞传》,对《风波亭》一节印象最深,每听到“一连十二道金牌,岳飞冤死风波亭”,真是“心惊胆战”,只恨那奸臣当道忠良被害,更恨那皇帝老儿昏庸无常。盖在“圣旨”上代表生杀予夺至高皇权的金印玉玺,自此也随着“封建余孽”扎根脑海。
不知道为什么,多年来一直记着一个错误的概念,以为皇帝老儿的宝玺非金即玉。30年后始知,中国的君子文化固然以玉为贵为尊,但是,依据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尤其是经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恽丽梅女士指点,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宫宝玺材质多样,有金有石,还有铜有木,“玉玺”只是皇宫宝玺中品级高的一种。
明清以前,皇帝宝玺或因年代久远的缘故,或受当时工艺技术设计眼光的局限,单就艺术品格而论,实在乏善可陈。在历朝历代传至今日的玺印中,平心而论,还就数著名的艺术家皇帝乾隆“二度创作”过的二十五宝品相美好,材质讲究,信息清晰。这也出乎我的意料。当年看到马王堆的金缕玉衣,以为艺术发展是轮回式的循环,后世也不一定胜于前世。敢情不是这样,敢情至高无上的皇帝用品也有折扣可打,也有蒙事儿的。乾隆没法蒙,因为他本人就是专家。清朝祖传的39枚国家宝玺,功能混乱,管理中时有出错,乾隆十一年时乾隆皇帝亲自鉴别、设计并监工,从功能与品相出发,大刀阔斧地遴选了二十五枚,重新排列次序,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一宝一功能,光从字面看,就知道涉及皇位继承、大臣任命、民族、外交、征伐、祭祀和赏赐等各个方面。二十五宝是国宝,是“国之重器”。皇帝发布的每一个诏书、敕谕,都要根据内容钤用不同的宝玺,比如赐死类似岳飞这样的“罪臣”,就得钤上“讨罪安民之宝”,好在二十五宝还是以正面鼓励和表彰为主,这也是皇帝的统治之术。
“淘汰”了的14枚,其中4枚不堪再用,另10枚原存在沈阳故宫,现在又回到紫禁城。今天,紫禁城外的展览如确需宝玺,调用的是这“十宝”或者是二十五宝的复制品。
至于二十五宝,质地不同,有金、玉、檀香木质,印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形制。“雕制精美细腻,形象生动,是宫廷印章的代表作品,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套完整的皇帝御宝”,是习见之评语,也是通常收藏界推崇乾隆二十五宝的理由。乾隆玉是玉器收藏中的宠儿,二十五宝中的玉玺应该体现了乾隆时期玉雕的最高水准,整体凸显乾隆时期的审美取向——“厚重”、“平实”、“威武”。
说到乾隆的“二度创作”,除了工艺造型的重新设计,关键是“文字信息”。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了青玉“皇帝之宝”是满文篆书印外,其余二十四宝都用汉、满“双语篆刻”,汉字最初用的是篆书,满文是本字。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从美学角度出发,觉得宝玺上的两种书体不太协调,决定除了“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以及青玉“皇帝之宝”这四方因在清入关以前就已使用,不宜改变外,其余二十一宝一律改镌,将满文本字全部改成满文篆书。乾隆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由此可见。二十五宝中,使用最多的是檀香木满汉双文的“皇帝之宝”和青玉的“敕命之宝”,使用最少的也是最早的那四方宝玺。
乾隆至今,虽然历经战乱,与紫禁城有关的诸多宝物,也随着圆明园西洋强虏的劫火,随着清末皇宫的监守自盗,随着国民党仓皇撤离前的卷包会,流离失所。但是,乾隆二十五宝,上个世纪30年代末由于北方战乱出宫,南巡一趟,40年代初“竟然”平安无事地回到紫禁城交泰殿绣龙纹黄缎罩下的宝盝里,一宝一盝,看岁月动荡与平静,而冀望“天数有二十五”的清王朝,在乾隆之后,以六朝而终。
79年来,除了一次由于借展者的坚持,“皇帝之宝”迫不得已出了宫,二十五宝平时密藏,偶有展览,也都是在珍宝馆里。至于市场上偶有出现的玺印,有可能是从圆明园流出去的皇帝晋封嫔妃等时用的“册”,即便这样,也多数不敢确认为真品。有许多商业机构请恽丽梅做“顾问”,恽丽梅拒绝了,她说:“说假话,违心!说真话,遭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