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变革
(2009-07-16 23:37:35)
标签:
昆曲昆山腔昆剧南戏曲牌杂谈 |
分类: 旧事窗 |
昆曲的过去与现在
昆曲起始于“昆山腔”。元末明初,宋元“南戏”从发源地浙江温州流传至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方言土语和民间曲调相融合,形成“昆山腔”。初始的“昆山腔”较为粗糙,变革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以原“昆山腔”为基础,发挥“昆山腔”流丽悠远的特点,参考“海盐”、“余姚”等腔,并吸取北曲中的一些唱法,创建了一种风格雅致、行腔细腻委婉、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此时的昆曲仍是清唱,尚未成为舞台艺术,直至梁辰鱼的《浣纱记》问世,从音乐方面弥补了水磨腔“冷唱”之不足,并把传奇文学与新的声腔和表演艺术融合一起,首次将昆曲搬上舞台,标志昆曲艺术的最终定型与成熟。
万历末年,昆曲传入北京,称为“官腔”,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从此,昆曲登上了剧坛巅峰,数百年来,对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态。
进入新时期,昆曲的发展抓住了许多机遇,昆曲的生态环境日益“绿色化”。苏州昆剧院、江苏昆剧院、上海昆剧团、浙江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湖南昆剧团和永嘉昆曲传习所等昆曲“六团一所”,获得了从容的发展机会,全国共有28名昆曲演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剧目建设和演出创新提到重要议程。但是,一些警钟依然要敲响,比如,剧目锐减——清末昆剧艺人能演的,包括杂剧、南戏和传奇的折子戏有550出;20世纪20年代,“传”字辈能演出的还有460出,60年代(上海)昆一、二班能演出只有210几出,
昆曲的生存发展始终需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