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对待人生的“心灵鸡汤”?

(2014-02-16 22:19:58)
标签:

心灵鸡汤

价值观

杂谈

分类: 生活随笔

开通微信快一个月了,我的微信每天被心灵鸡汤所充斥,除了所谓希望给你人生经验的灵感总结外,大量励志打气的段子更让我应接不暇。

 

我对别人概括出的用三言两语教我如何做人的段子从来不感兴趣。中国人是不是从众和缺乏独立思考我不敢乱下结论,但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心灵鸡汤在中国今天如此有市场,而微信碎片式的传播形式,更帮助长了此类内容的蔓延。我一直反思是不是自己太消极、太不尊重大家专家的总结,突然有一天,网上传出关于苹果前CEO乔布斯临终前的遗言,我如释负重。原来他老人家在以改变世界为己任而叱咤风云一生的尽头,也留下了对个人家庭及儿女情长方面的遗憾和追悔。

 

和外国人相比,中国人活得实在是压抑。乔布斯还是为了自己曾经的梦想奋斗过,而大多数中国人则一直为道德家国所累,不知道如何为自己活着。

 

理性地看,道德对中国人的约束应该是广义的。我想,除了教育人积极上进和群体的安全保护目的外,普天下人类社会可能多多少少都会有所谓的隐患意识。普遍的悲情意识(cosmic feeling)从来都不缺市场,如基督教里的普世之爱和灵魂拯救,如佛教里的大慈大悲,而中国传统儒教的忧患意识更转化成深沉的责任感,将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体系融入到对天道与人性的思考中。中庸讲“天命谓之性”,天命天道等就通过忧患意识所产生的敬畏而逐级下贯到每个个人,包括统治阶层、社会精英和普通老百姓都无一例外全部遵从,所谓“天道靡常,唯德是依”。

 

可背负责任感并成就无上道德的圣人实在少之又少。按中国儒家传统,圣人是“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肫肫其仁”,其思想准则就应该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推崇的人生心灵鸡汤的源泉。这些圣人在生命的尽头想来应该是宁静平和,圆满自足的了,可他们回顾其一生,一声叹息者比比皆是。

 

这就回到根本上关于人生进取精神和悲剧意识的悖论。人在自然间,上承天命,下对红尘。人被天命定为有限同时又可以是无限的,源于人同时拥有动物性和神性。这是人生命价值和崇高的源泉,同时也是人的私欲和悲哀的由来。做为群体的人类,其使命即是自然命运注定的,同时也是需要个体励志精进的。表明上看这种两难是可以乐观面对的,可孔圣人说过一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门徒曾子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些圣人所传递的悲剧意义已经非常明确了:人被命定去承担一种几乎无法完成的永无止境的努力。

 

这里就举一个我们都知道的中国人。中国近代大思想家李泽厚在论述人生意义的悲剧感时曾以鲁迅为例,“虽悲观仍激愤,虽无所希冀仍奋力前行”,李先生说“也许,这就是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许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其实,即使不说人性天命这样深刻的思考,套要文艺青年都喜欢的心灵鸡汤大师克里希那穆提自己的观点,人们应该保持自我,因为真理是无路可循的。最简单的要旨是,人应该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你可以积极进取面对虽然悲剧的人生,也可以逍遥遁世享受红尘的快乐,关键是你要基于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每个人都不能穷尽浩瀚生活的全部,心灵鸡汤这样的指南只能让你迷失在所谓“二手世界”的表象里,你自己才是你想要过的生活的观察者和提炼者,谁也不能带你快速体验并超越人生。

 

所以,别搭理那些心灵鸡汤了,该吃吃、该喝喝。如果你稍微有点能力想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的话,那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如此,善莫大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