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的开始----关于博客、微博和微信的闲话
(2014-01-30 11:38:34)
标签:
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网内容杂谈 |
分类: 时事杂谈 |
昨天的微信红包热潮,再一次掀起网民对微信的热捧。微信即将主宰一切的说法越来越显得靠谱。
我不是一个对时尚敏感的人,一来觉得太时髦的东西都一定程度上是肤浅的,二来太新的东西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世界日新月异,网事推陈出新。我后知后觉也逐步体验了QQ、博客、微博及现今的微信,细节功能的掌握远谈不上全面,基本体系却也知道了大概。
可能和上学的教育有关。我的课题研究方向是价值工程,我习惯于按核心功能、辅助功能的角度去理解产品。后来涉足的传播学却让我有些迷失,原来大众在接受信息和选择时都是非理性的,娱乐和情感需要成了现今产品和服务的第一要旨。但我个人依旧坚持主流价值应该是信息传播本身的内容而非传播的形式。
技术永远是服务生活的工具,善用巧用,适时适度,带给我们的就会是便捷与欢乐,就如同媒介永远应以内容为核心而不应该也不会超越内容本身。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发展相对其它行业有些过快了,技术上的变革及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和国外相比我了解不多,但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我们都深有体会。究其原因,生活的压力和节奏的紧张,让生怕落伍的年轻人成为新产品的忠实拥趸者,而崇尚人际关系即商业机会的东方文化更让人们无时无刻不忙于虚拟的社交空间,海外资本以中国为新技术试验地的趋利也推动了移动互联网虚拟社会的渐成雏形。
于是,所有的一切都碎片化了:时间、信息、媒介、交流甚至体验。以社会上主流信息传播为代表,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文章被脱离语境却足够标签化的“干货”所替代,纸媒全部自叹不如,博客成了昨日黄花,刚刚兴盛一时的微博转眼风光不再,微信趁势而上。信息传播非中心的格局已经明显。
但碎片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何在?热闹的微信还有待观察,微博却已经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新浪微博发布的《2012企业微博白皮书》统计,截至2012年2月底,餐饮企业、汽车交通(以汽车经销商为主)、商务服务、电子商务、IT企业跻身企业微博帐号粉丝量TOP5榜单。所有企业微博的整体平均活跃粉丝比仅为35%,并且在10余万个企业帐号中,仅有647个账户活跃粉丝比大于80%。我的解读这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样的影响力其实是毫无价值的“飞沫”。
如果说博客和微博还算是内容平台,可当年赶时髦的用户们不要说去创造内容,今天已经基本上鲜有使用了。于是有技术专家说,今天更热门的微信是真正的交流平台,即便是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也会更为有效。但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人们也都害怕脱离主流,对微信的热捧一是寻找自我存在感的朴素表现,也是寻找群体安全感的本能反映。像曾经的微博一样,微信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播功能只是群内成员自我认知实现之外可有可无的衍生品而已,更不要提满是碎片化的内容所形成的信息垃圾和噪音。
由此,我反对所谓媒介即内容的说法。社会交流核心的价值永远是内容本身而不是传播内容的媒介。当新媒介回归其应该有位置,传统意义上真正产生内容的媒体还会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而微信的发展方向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社交工具的开放性可以给用户有创造力的使用空间。是否有一个宽松的架构,保留可扩展的应用空间来满足关联性需要,这是移动互联网产品形成新的客户体验的关键。但我的理解,和曾经的QQ一样,微信的用户关系链继续保持封闭(虽然在群内新会员的加入上略有弥补),最关键的问题是体系架构并无实质发展,如微信朋友圈基本是继承Facebook的逻辑——日志给熟人看。此外,微信的所有关键功能几乎都是QQ的翻版,微信基本上可以说是手机上的QQ的变异,微信群就像QQ群的延展;而公众号/订阅号就像微博(我认识的许多人把微信就当作微博,好友就当作粉丝),微社区就是BBS。这样看来,微信是QQ、QQ群、微博、BBS以及Facebook在移动互联网的整合。一直以来,腾讯赋予了中国互联网看似创造实为整合的山寨精神,现在我的理解技术和架构已经无可复制,真正需要腾讯创造力的时刻到了。
大浪淘沙刚刚开始,内容为王主导下的平台竞争远没有结束。博客、微博在沉淀后将形成自己成熟而合理的用户群规模,微信在社交娱乐而不是内容传播上的核心竞争力也需要继续沉淀,而缺乏内容传播的社交平台能走多远,我不得而知,也许这个社会仅仅需要娱乐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