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曾厝垵

标签:
曾厝垵厦门福建杂记 |
分类: 访古寻幽 |
在福建,经常能看到带“厝“的地名,心里总有好奇。这次来厦门,和酒店的服务生聊起“厝”,他向我推荐了曾厝垵,于是欣然前往一游。
闽南人习称家为“厝”,如:家宅叫“厝宅”,故而闽南舍“厝“的地名很多,在闽南人心目中,“厝”可能不仅是家宅,更是乡里,是村社的意思。而垵,字面上看有土围村落的味道。上网查曾厝垵,却找不到名字的注解,想来可能就是曾姓人家为主的自然村庄。
但曾厝垵的确名声在外。在厦门街上你随便问一个当地的人,好象没有不知道曾厝垵的。这个历史上的渔村,就位于厦门的环岛路边,号称是厦门现存最完善的也是唯一的原生态渔村。我在村里转了近一个小时,还用了晚餐,看上去原生态渔村早已成为传说,老的房屋到还可以见到一些,更多的则是新的建筑,家庭旅馆、青年客栈、咖啡厅、餐吧、个性小店等,云集在此。
曾厝垵最狭窄的地方几乎可以用羊肠小路来形容了。一个陌生人在纵横交织的小巷里,迷失方向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这到也好,权且信马由缰,让我边走边看。
走在曾厝垵,随处可见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的“番仔楼”,资料说这些都是当年华侨建造的。较大的住宅群基本上都是综合了两种建筑风格为一体:古建筑的前面两“落”的屋顶为马鞍脊或燕尾脊,最后一“落”却是南洋风味的“番仔楼”,看上去的确很有特点。如今,这些老旧的房屋也像鼓浪屿的老建筑一样,不可避免地没落了,在旁边一栋栋三四层高瓷砖楼的挤压下,顽强地固守着自己朝不保夕的地盘。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这个不大的渔村,传说中竟然并存多种的的风俗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种宗教都有各自的信众,当然这里也厦门独有的、香火旺盛的民间圣妈崇拜。现在,信众最多的还应该是村口的福海宫与拥湖宫,都侍奉闽南的保生大帝与妈祖。而一直向村子深处走,在后山脚下还可以看到太清宫,门口的标志清楚地画着八卦,听说这里供奉着保生大帝。最有名的还是原来在村外,现在已经被环岛路隔开的“圣妈宫”。这座小型的宫庙可以算得上是曾厝垵的标志性建筑了。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遗存,我转了半天也看不见,向路边的老人打听也说没有,想来信众可能并不太多,倒是看见了一个新修的基督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