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2025.7.18乌鲁木齐)
标签:
杂谈 |

宋代-喀喇汗文请伯克赐给财物书

宋代-刻划纹陶钵,四童嬉耍纹青瓷碗



三嘴白玉吊灯。


唐至宋-摩尼铜像


宋代-粟特文书信(复制)。出土于吐鲁番市柏孜克里克石窟第65窟。信札长268厘米,高26厘米,纸质,上面钤有9款红色印记,中间彩绘伎乐图一幅,现存墨书粟特文134行,是摩尼教东方教区教徒写给本教区最高教职的公文书信。宋朝王延德记述,在高昌除佛教外“复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





元代-黄色绢面织金锦边褡子。通长124厘米,袖长(从袖口迄中缝)94厘米、腰围88厘米。以黄色绢为面,粗白棉布衬里,袖窄长,腰部细束。在腰部钉有30道“辫线”。其形制可实证《元史·舆服志》记载,褡子袖口、领、肩部和下摆襟边等处均有织金锦做成的边饰。织金锦有片金和撚金两种。





元代-“兀浑察”签名行文

元代-戴顾姑冠女供养人像



元代-景教石碑。长20厘米,宽12.5厘米。在细腻光滑的椭圆形扁平砾石上部刻有十字架图案,下部两侧刻有叙利亚文字。有学者译为“伊丽莎白,青年女子”。石碑图案和文字雕刻精细、流畅,这是元代景教在新疆传播的历史见证。




清代-光绪金丝楠木“仁者寿”牌匾


清代-嘉庆四年硕尔太诰命卷

清代-惠远城新满营镶白旗佐领图记。通高10.8、印面边长5.5厘米,铜铸而成,由圆柱形长柄和方形印台两部分组成。印文为满、汉两种文字,印台上部刻有满、汉两种文字的“惠远城新满营厢(镶)白旗左(佐)领图记”和“礼部造”。惠远城满营八旗始建于1764年,但同惠宁城满营一样在1864年内乱外敌的打击下被打散。1883年,清政府除了重建惠远城满营,称旧满营外,还从锡伯营抽调闲散壮丁组建惠远城新满营。这是清政府在新疆伊犁驻兵屯垦戍边史实的历史见证。


玉簪,分发玉针,翠耳环,翠簪子


镂空花卉纹铜盆。直径32.5、高15.9厘米。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盆体是接水处,下部是存水的地方,底部是圈足。盆体上下间的中心有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盖。这件铜盆除圈足外,皆分内外两层,外层通体錾刻镂空,盆面有近百个镂空的小洞,洗手时污水可由小洞流入存水的地方。洗手盆采用锻打、錾刻、铆接等工艺。工匠们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将民族艺术风格和手工艺术水平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示了维吾尔族的聪明才智。



花卉纹铜执壶。通高37.5、底径12.6厘米。用锻打的方法分别制出各部位,以铆接、焊接合成一体,并錾刻、剔雕纹饰。铜壶整体造型秀美,有盖及耳,细颈,扁圆腹,喇叭形圈足,长长的细流嘴立起曲向前面,有很强的艺术感。这是维吾尔族生活中传统的注水洗手用具,并以维吾尔文字及花卉纹饰进行装饰,即是一件生活用品,又是一件精质的工艺品。


玉带

清末排印本《钦定回疆则例》




土尔扈特银印。虎钮,正方形印座。通高7.6、长10.7、宽10.7厘米。重4.4千克。印面镌刻满蒙两种文字,内容是“乌讷恩苏珠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之印”,意为“忠诚的旧土尔扈特部英勇之王”。印台背面两侧边各镌一行满文字体,其内容与印台的左右侧面的楷体汉文“乾降肆拾年玖月
日”相对应。印台前后侧面镌刻相应的满文和汉文“礼部造”三个字。这是清乾隆帝发给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的官印。其中,渥巴锡被封为乌讷恩苏珠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其他部分别授爵。这10枚土尔扈特银印是清政府对东归的土尔扈特蒙古诸部领封爵赐印的历史物证。旧土尔扈特部安置在今天的和静、和布克赛尔、乌苏、精河,分南、北、东、西四路,分设四盟,各立盟长。新土尔扈特部划牧于科布多、阿勒泰地区,置二旗。和硕特部游牧在今和硕县,置四旗。



乾隆御题诗“苏轼夜游赤壁”图(青玉山子)。长47.5厘米,宽14厘米,高38厘米。作品为青玉立体圆雕图形,称玉图,又称玉山子。体积较大。工匠因材施艺,巧妙利用皮色琢出山石。此山子图案为苍山松柏、河流小船、芦苇荡。小船上共有五人,一人撑船掌舵,其余四人围坐船中。船上有篷,可遮阳避雨。右上方题诗一首:“壬戌泛……”这件玉山子充分表现了友人寄情于山水,亲近自然、远离尘世的逍遥与畅快的情怀。





青玉镂空松树花插,青玉镂雕蟠枝梅花杯,青玉雕双蟠蝉纹小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