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2025.7.18乌鲁木齐)

新石器时代-红陶鼓。鼓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乐器之一。《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尧命质用麋鹿皮蒙在瓦缶的口上,用来敲击。即古代的陶鼓是以陶土烧制鼓框,再蒙以动物的皮膜做成。该件器物的口缘饰一周牙状倒钩,束腰尖底,下腹部有一小圆孔。口沿处的牙状倒钩用于固定和撑开鼓皮,而下部的圆孔用于声音的流动。关于这类器物的用途,考古学家有着不同的解释。另一种观点认为,此器为葬具,多用于盛放夭折的婴儿尸体,腹部留小孔以供其灵魂出入。也有专家认为,存在一部分的可能性。此器经复原蒙皮后,拍击振动充分,声音洪亮,与现今的木鼓类似。至少可说明此类陶器有明显的音乐性。

新石器时代-龟甲响器。此件响器,头尾各钻1孔,两侧各2孔,腹甲正中又钻2孔,应为缀合之用,内装石子3粒。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响器,有十余件,出土时均置于人身上。类似器物在大汶口文化和河南淅川下王岗文化也有出土,证明了这种葬俗的延续性。北美印第安部落至今还使用龟甲响器,将龟壳缀合后内装石子或玉米粒,一端插入木柄,类似今天的沙锤手摇。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响器的制作和演奏亦当如此。

新石器时代-骨笛。骨笛是用鹤(鸟)类动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符号可见,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检测,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为中国音乐音阶发展及七声音阶起源,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它的出土,证明早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所具有的音乐水平,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商-“妊竹入石”石磬。石磬由青灰色碳酸盐岩制成。扁平长条形,上窄下宽,上面齐平,下底略凸。近上端正中有一圆形穿孔,孔上方两面均有长期悬挂的磨痕。通体无纹,表面打磨光滑细腻。在一侧上端刻有“妊竹入石”四字铭文。铭文反映的是竹族名妊者向商王贡献的石磬。悬起时平正不倚,发音清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