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2025.7.18乌鲁木齐)




晋-舞伎图


汉晋-彩绘佛像壁画

晋-坐佛壁画。壁画中,佛两脚相交,坐莲花座上,双手相叠,掌心向内置腹前。坐佛头部也呈四分之三侧面,椭圆形的面庞上细眉弯弯,鼻梁挺秀,嘴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眼帘低垂,眼睛细长,显得静谧安详,下巴优美小巧,这是塔里木盆地南缘佛像常用的表现手法。



北朝-道教符箓

北朝-鸟龙卷草纹娟绣

南北朝-花鸟纹刺绣残片。刺绣以绿绢为地,绿绢的两侧缘饰有带纹,带纹上饰有小圆环纹。主体图案居中,以经向自上而下分布,上中部是花盖,由横的带纹和弧边垂帐纹构成;其下是双头鸟。双头鸟头相对,头上饰冠。双头鸟两侧和尾巴。鸟头为一体,呈半椭圆形的两翅,长下部纹饰,皆为草叶、藤枝纹。双头鸟样式自汉代十分流行,在神话中又称共命鸟,表示夫妻相依为命的意思。

唐代-象牙笏板

唐武周载初元年-武周载初元年西州高昌县宁和才等户手实



唐代(公元618—907年)彩绘木亭模型。该木亭为随葬冥器单体建筑,明确地展示了唐代栏杆、柱式、斗拱等具体形制。木亭由亭基、亭身及亭顶三个部分构成,平面呈正方形,八柱,柱头有卷杀、柱间用阑额相连,柱顶铺作华拱后尾,以榫卯相连,没有亭顶,亭子四周有勾栏,正面中部和两侧尾端各有一出口。它是目前仅见的唐代亭台式建筑。






唐代(公元618—907年)-点心。点心以小麦粉为原料,经捏制或模压成形,烘烤制成。表面呈土黄色,分四棱式、菊花式、梅花式等,做工精美,造型别致,体现了当时人们高超的面点制作技艺和审美情趣。而饺子、馄饨等食品的出土则是中原饮食在西域广为流传并备受欢迎的例证,充分证明了新疆地区与祖国内地在饮食文化方面的不断交流交往交融。

唐代(公元618—907年)-彩绘劳动妇女俑。这是一组从事簸粮、舂米、推磨、烙饼等家务劳作的妇女形象。她们的姿势、神态各异,服饰、装扮各有不同。整组人物虽未刻意求精,但却紧紧地抓住了人物劳作时的特征,艺术形象十分传神,充分反映了创作者的高度洞察力和精湛的艺术技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劳动妇女现实写照的成
功之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唐代-木身彩绘高髻泥头女俑

唐代-女舞俑。该女俑头部为木塑彩绘,身躯以木柱支撑,胳膊用纸捻制成,呈侍立恭侯状,发束高髻,头微向左侧,面绘花钿。上身着联珠团窠对鹊纹的绫织半臂,肩披黄底白花罗拼合披帛;下身穿红、黄相间竖条曳地间裙,裙子为绢、绫拼合制成,间裙外罩有纱质蓝色透明绞裙;而胸前的腰带更是以缂丝工艺织成,一派高贵、典雅、艳美的姿态。阿斯塔那206号墓是高昌左卫将军张雄与妻子麴氏的合葬墓,墓中随葬品丰富,做工精细,大多由中原生产,具有明显的盛唐风格。


唐代-女舞木俑


唐代-木身彩绘泥塑鸟髻仕女俑头像

唐代-二屏舞伎图


唐代-彩绘泥塑天马俑


唐代(公元618—907年)-彩绘仕女弈棋图(复制)。为丝质工笔重彩画。图中贵妇体态雍容丰满,神态优雅静,衣着华丽名贵丝绸时装,坐在木榻上,凝视着棋盘。伸出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夹着一粒棋子,思索着如何落子。表现了贵妇人的悠闲、消遣和弈棋时注意力的集中与神情的投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就开始流行,在唐代达到鼎盛,并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上至皇帝、宫廷,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围棋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整个作品画风飘逸洒脱,笔法轻松自如,色彩高雅别致,线条流畅。虽然时隔千年,整个画面的色彩保持得很完美,赭如红、绿如翠、褐如油、蓝如海,加上衣裙上精美的花纹,使得整个画面色彩如初,呼之欲出。

唐代-彩绘仕女双人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