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无界,融合有光

(2025-06-17 10:07:16)
分类: 随感

教育无界,融合有光

——《潜江教育》2025年5月刊卷首语

潜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邹道芝

“五月繁花映暖阳,特教园圃梦初彰。”在这个《“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收官之年的绚烂五月,在“融合教育”已从理念逐步成为现实的今天,我们又一次以“全国助残日”的名义,将目光聚焦于在生命旅途中以不同姿态前行的特殊人群,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生命的潜能。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过去五年,我国特殊教育在“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促进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截至2024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增至2314所,义务教育阶段残障儿童入学率超过97%。在江苏南京,听障学生通过AI语音转换技术与普通班级同堂辩论;在四川成都,自闭症儿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学习社交规则;在浙江杭州,普通学校与特教学校共建“资源教室”,让差异成为课堂的常态;在湖北枝江,特校学生自信地向市民出售当地网红主食“慢娃儿包子”……这些实践印证了融合教育助推特殊人群成长的无限可能——当教育主动拆除藩篱,差异便从“障碍”转化为创新的源泉,爱已无碍。

然而,真正的融合教育远非一张课桌的共享。当前,全面推进以适宜融合为目标的融合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资源配置不足,巡回指导的特教资源教师缺口大,资源教室建设保障不到位;普通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与不接纳是普特融合的很大障碍;“标签化”思维惯性犹存,部分学校将融合教育简单等同于“随班就坐”,忽视个性化支持体系的构建;评价体系的单一与多元需求的冲突,标准化考试仍将许多残障学生挡在升学通道之外。这些问题警示我们,若教育仅仅停留在物理空间的融合,而缺乏对个体差异的尊重理解与深度认同,则无异于在荒漠中建造空中楼阁。”面向未来,融合教育之路只有在人文关怀、科技温度、制度革新的护卫下前行,才能真正跨越物理融合与心灵共鸣的鸿沟,实现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绽放光彩的目标。

教育融合从来不只是学校的责任。2025年3月18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教育部与中国残联举行的工作会商会议中指出“共倡融合发展理念、共建联动长效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在广东佛山,企业开发“无障碍职业培训平台”,助力残障青年成为数字蓝领;在北京,社区创办“融合艺术工坊”,让自闭症画家与专业艺术家联合策展;在甘肃乡村,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双师课堂”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入特教家庭……这些星火般的实践告诉我们,当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形成育人合力,融合教育才能真正从政策术语落地为生活日常。我们期待更多力量加入这场文明工程,或许是老师的一次差异化教学设计,是每位家长教给孩子的一句“再试一试”,是科技公司的一款无障碍产品。过去,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今天,我们以“融合教育”回应先贤的哲思。教育无界,融合有光。

助残日不仅是一个纪念的节点,更应是行动的起点。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呼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来热情接纳视障者手中的盲杖、听障者眼里的微光、智障者脸上的笑容、轮椅少年心中的远方,用教育的温度融化偏见的坚冰,在大爱与坚持中挖掘潜能,共同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