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行为改变技术》有感(一)

(2023-05-23 08:36:59)
分类: 随感

读《行为改变技术》有感(一)

潜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邹道芝

本月我开始阅读王辉主编的《行为改变技术》一书。该书共有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和研究案例等四个部分,这四部分内容体现了从理论到方法到技术到应用的逻辑脉络。随着学校生源残疾类别越来越多元化、残疾程度越来越重的这一很现实的变化,学生行为问题成了我们特校一线老师绕不开的话题。我对《行为改变技术》一书充满了期待,希望通过阅读该书能帮助我进一步梳理行为改变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能为我解开工作中的困惑与难题。本月我重点阅读了该书的第一部分“基础理论”。

通过学习,我深入系统地了解了行为及其特点。行为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所进行的各种内在的心理活动,都是人与环境两者互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促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生理成熟与衰退、偶发事件及学习,其中学习是影响个体行为的最主要的外部力量。个体在适应与发展中会出现行为问题。从行为干预的需要出发,人类的行为可分为正常行为和不正常行为。从行为改变技术的角度来考虑,与普通人的行为相比,在质和量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过度或丧失的行为就是不正常的行为,这是识别行为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准。行为主要具有以下八项特征,即行为是人们的所说和所做、行为具有可塑性、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频率、持续时间、潜伏期和强度是行为的自然尺度)、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行为人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隐蔽行为即人的内在的心里活动,属于意识或潜意识历程。行为改变技术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公开行为和部分隐蔽行为,也称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行为改变技术及其特点。在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就读时,我们曾上过一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行为矫正》,应该说,行为矫正也属于行为改变技术的范畴。行为改变技术指的是应用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与研究成果去影响个体的行为,从而解决个体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并增进人类适应的方法,包括对不良行为的改善及对良好行为的增进与塑造。行为改变技术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也被成为行为疗法或学习疗法,但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心理治疗。确切地说,行为改变技术是应用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系统而客观地处理人类行为的有效方法。集中研究人的行为、积极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原理、注重客观而系统的行为处理方法、强调重组个体环境和以解决个体问题、增进个体社会适应为最终目标是行为改变技术的五大特点。行为改变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一是应用在家庭教养上,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亲社会行为,改变儿童的某些不良行为;二是应用在学校教育上,培养良好课堂行为、增进学生的学业行为、增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三是应用在其他领域,应用于发育障碍、心理卫生、功能康复、医疗保健、公益事业及社区管理、机构和认识管理。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取向与操作原则。从行为改变技术的实际意义来分析,其使用包含了塑造新的良好行为、增进和维持已有的良好行为以及消弱或消除已有的不良行为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改变技术的操作原则为重视控制外部情境与改变行为后果、强调外因与内因相结合、坚持循序渐进与持之以恒、尊重个人权益和伦理要求。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基础。行为改变技术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行为改变理论及社会学习理论。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后来被化生等人所继承发展,其原理的基本理论是在给给予行为者条件刺激后,立即给予无条件刺激,即强化行为者出现期望行为。应答性条件反射原理在行为改变中的基本定律是消退、泛化、分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斯金纳,以反馈原理为依据。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是强化决定反应,刺激在前,反应在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是反应决定强化,反应在前,刺激在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应答性条件反射均属于联结学习论范畴。认知行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利斯和贝克,是通过改变个体的不良认知以达到疾病减轻或消除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其高度重视研究个体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模式,重视个体认知模式的改变以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的和谐统一。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创始人是班杜拉,将前三者的观点熔于一炉,提出三位一体交互决定论,即行为、认知和其他个人因素以及环境三者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共同起作用。班杜拉认为人们的学习有言语的途径和观察的途径,观察学习又经历了注意、保持、再现以及动机四个过程,个体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学习新行为、抑制不良行为和促进良好行为。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行为改变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将会更好地指导我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特殊教育实践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