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书明信片旅游鹌鹑蛋补血 |
分类: 冰品热饮 |
现在一般城市的孩子,就是那些七八岁的小屁孩恐怕也没两个不知道E-MAIL,QQ,MSN,手机短信的,太多可以迅速联系到外界的通信方式,很多孩子一个人可能有五六甚至更多网上的帐号,可是在前段时间落幕的2006年“百年乐”杯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比赛中有很多参赛作品(中学生的)出现格式的种种不规范,“中学生居然写不出一封象样的书信?”很多人这样质疑。其实想来没什么奇怪的,想想我们自己多久没提笔写过一封信了?我的抽屉里只留下一沓信是十年前懒龙出国进修时我们写的,其它所有的过往书信都已灰飞湮灭。
因为我们离家千里,在儿子刚学会写字的时候我就尝试让儿子给外公外婆写信,尽管简短甚至语句不通,爸爸却一直保存着,可惜也没能坚持。当在我看到有个朋友说她的孩子出去旅游时不知道“明信片”为何物,不相信那张小卡片会千里万里飞到你想让它去的地方,直到她妈妈让她把明信片寄回家给自己收到。。。
我想这绝不是孤例,肯定很多孩子会问出“家书是什么书?”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她还有我在内的感叹和忧虑,于是免不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鸿雁传书”等等如此这般又灌输一番。
尽管我们每周都打电话,爸爸现在偶尔还写信给我们,现在可能也就是些老人还有公函才投寄信件,连姑姑伯伯等一干老人也都学会了发E--MAIL呢。无怪乎前段时间北京上海发起了“抢救家书”的活动,不过在很年轻一代中反应平淡。。。
也许我们太多虑了,时代发展需要吧,就想电报一样会退出历史舞台。看来以后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真的要去博物馆里看“家书”了。
只是有时会怀念那“见字晤人”的温暖,怀念那一页页飘着笔墨香的信笺,还有从信笺里飘落的红叶。。。。
当脸上满是青春颜色时穿什么都好看,现在去买衣服常常会不满意,不是嫌自己胳膊比以前粗点了,背上肉又多点了,最要紧的就是脸色暗淡了,唉,多补气血吧。
离家一月回来发现朋友送的一大包上好的桂圆干全都霉了,还有一包蜜枣也没能幸免,浪费啊。
所幸冰箱里还留了一小袋桂圆,煮个糖水润一润吧,用的是鹌鹑蛋,煮桂圆时加了把核桃,后下红糖,最后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