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体会
(2022-11-29 13:40:36)
学校通知教职工到医院搞身体常规检查,在做B超时,我被告知卵巢里有两个囊肿,并且还比较大,其中一个已经长到了4厘米左右。去年在做身体检查时,医生并没有发现我的身体有什么异样啊。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我的身体里就长出了“两个怪物”。难道是因为这段时间以来心情一直很郁闷产生的吗?
现在来说说我心情郁闷的原因。我婆婆身体一直不好,患大病已经十多年了。这些年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生活上所有的开支都是我们夫妻小家庭在负担。最初生病,看病所有的费用也算在我们头上。到现在为止,光是看病我们拿出了差不多10万元左右。看完病,我婆婆也不兴把钱还一部分给我们。她每个月也有一定的退休金的,但是从来不给我们钱,从来不还我们钱。不知道她的钱到哪里去了。我女儿上高中三年,家里老人从来没有帮衬我们,相反生病了还要我拿钱出来看病,住院费都算在我们头上,想想我都生气。每当回到家里,看到婆婆那病恹恹的样子,更是没有一点好心情。
就在去年,婆婆身体又出现病照,到医院住起,花了我们差不多2万元钱。婆婆说手里一分钱没有。我就想,你平时的退休金也没怎么给家里开支,多少也应该有所落成,为什么总是说没有钱呢?你的钱到哪里去了?问她,她也答不出话来。不说我也知道,都是贴补她女儿了。我怎么这么倒霉,遇到这样的婆婆,遇到这样的姑妹。想到种种事情,各种委屈涌上心头。我平时化妆品舍不得买,新衣服也舍不得买,都是想把钱节省下来。本来教师工资就不高,还要负担孩子的学费、生活费,还房贷,可以说穷得叮当响。老人不仅不帮衬我,还要我出钱来给她看病,还把她的钱拿去帮衬别人。这是什么道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想换任何人都没有好心情。一年以来,这口气一直闷在我心里,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我是不是太软弱无能了,连自己的利益都不能维护,只会自己生闷气,这不是把自己气出病来了。
今天在《特别关注》上看到一篇文章《把“我”拿掉》。这篇文章讲的是,在人们遇到困苦、忧愁时,不防学会把“我”拿掉。如“他对我的态度很差”,把“我”拿掉,变成“他的态度很差”,就变得与“我”没有关系了,“我”也不会因此而恼怒。下次,当我注意到自己有负面想法时,立刻以“这是……”的句子来替代“我……”的句子。如:“我很痛苦”变成“这是痛苦”。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了。婆婆生病,是婆婆痛苦,不是我的痛苦。往后余生,对自己好一点,不再傻充楞,把属于自己的仅有的资金看紧一点,也不要陷于泥潭不能自拔。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亏吃多了,自然人就变精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