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燕谊:学点心理学 家长该如何应对家里的“暴力分子”?

标签:
情感育儿教育健康 |
分类: 柏老师图书 |
某些孩子天生就比较暴力吗?错!以我在心理行业的从业经验来说,我从不认为暴力倾向是天生的。
为什么孩子想跟别人打架?
孩子们总是精力充沛,而他们发泄精力的方式可能是正面的,如运动、游戏、学习等;也可能是负面的,如破坏物品、动手打人……孩子之所以会发展出好斗的性格,通常是因为小时候的暴力行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如果大人总是用动手打人、大吼大叫、体罚甚至羞辱等方式惩罚孩子,孩子就会把“打架”误认成一种惯性动作,或者一种正常的行为模式。
孩子打人后家长必须严肃批评,让孩子知道这种伤害别人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不被允许的。孩子两岁以后,家长就要逐步教会孩子管理情绪,不能让孩子由着自己的情绪来。家长可以有步骤地给孩子明确各种行为的界限。如果孩子打人了,家长可以对孩子采取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剥夺孩子做某件很喜欢的事情的资格。不过,要记得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嘲讽或羞辱孩子,特别是不能从人格上批评、否定孩子。
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能拳脚相加、以暴制暴,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想要孩子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家长的以身作则最关键。如果当家长的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还指望孩子从你身上学到什么正确的处理情绪的方法吗?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大一部分会像基因一样“遗传”到孩子身上。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会把父母当成榜样,首先效仿父母惯用的情绪处理方式。
要做好孩子情绪的“导师”,言传与身教缺一不可。
孩子在某个年龄阶段会特别有暴力倾向吗?
暴力是大多数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我们必须教导孩子如何进行自我控制以及如何与人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让暴力转化成创造力,而非破坏力。
愤怒是一种爆发式的负面情绪,最早出现在出生后的4~8周。通常,愤怒是导致孩子具有攻击行为的罪魁祸首。孩子越是愤怒,就越是冲动,动手的欲望也愈发强烈,自然而然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妈妈们会发现从1岁起,原本很好带,像天使一样的孩子开始表现出充沛的精力,一下子好动起来;到了3岁时,他便会用咬、抓、推、扯头发、踢来踢去……来试探周围的环境。
小男孩大多在3~5岁出现所谓的暴力倾向,这是男性的一种情绪表达方式。但家长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孩子控制暴力行为。
心理学小贴士:肢体上的暴力是为掩饰词穷
设想你正身处一个陌生的地方,不懂当地的语言,你会不会焦虑?如果在这个地方又遇到了麻烦,你会不会焦躁?所以说,孩子无法确切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心情烦躁也可以理解。
不怎么会说话的小孩子常常会采用非语言的交流方式,比如,跺脚、挥手、瞪眼、尖叫、大哭。
经常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痛苦的孩子,转而会用侵略性的举动来表达。肢体上的暴力,很多时候都是为了掩饰词穷。语言的学习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精力和情绪。因此,孩子受到的文字刺激越多,就越不需要去侵犯别人。自我表达与动手打人是一种相对应的关系,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用言语,而不是用手脚的动作表达情绪。例如,可以多说故事给孩子听,多和孩子用正确的语言交流,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选自心理专家柏燕谊最新著书《学点心理学,帮孩子养成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