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人类幼儿情商养成攻略——《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文/ 柳无码

标签:
育儿 |
分类: 柏老师图书 |
情商,就是情绪管理。作为一种能力,和其他的能力一样,也需要后天训练获得,且越小接受训练效果越好。但和智力训练不同,情商的训练,不是做题考试、反复练习,而是融在细琐的生活中。
最理想的情商培训师,就是父母。(直接引用《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书里的话,“父母经常扮演情绪教练教出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突出。”)
帮孩子建立强大的情绪管理系统,只需把握住孩子闹情绪的机会,所谓把握,是指情商培训师,也就是父母,在孩子情绪爆发时——
1引导孩子表达情绪
2引导孩子识别情绪
3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的处理情绪及事情的方法。
这三步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首先,孩子闹情绪时,父母的第一反映往往是阻止、压制,特别是在公共场合,父母常会被孩子突如其来的情绪大爆发弄得惊慌失措。
其次,和我们成年人一样,小孩的情绪有很多种,愤怒、焦虑、恐惧、嫉妒……理清它们本不容易,更何况它们都有各自的应对方式,需要额外学习。而我们却没法参照我们自己处理情绪的经验来处理孩子的情绪,因为孩子的心理和成年人不同。这点至关重要,忽略这点,我们会误解孩子,不但不能帮孩子释放情绪、识别情绪,还会给孩子添不必要的堵。
比如,大部分小孩生气时都会又哭又闹,做出攻击性行为。对这种情况,有些父母会出言威胁“再闹我抽你”,有些把脸一拉,扭头就走,任孩子在一边撕心裂肺,有些则和孩子讲道理“这样做不对,坏孩子才这样做……”。
在书中,作者指出,这些做法都不合适。用打骂阻止孩子,相当于强行压制孩子的情绪表达,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同时还给了孩子负面榜样“我做错了,爸爸妈妈可以打我,我认为别人做错时,我也可以打别人”;把孩子丢下不管,会让孩子误以为“爸爸妈妈不要我了”从而深陷不安,很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天都表现反常;和孩子讲道理则根本没用,别说小孩,就连成人,也没法在情绪爆发时听进道理,你的大道理在情绪崩溃的孩子这里只有一个意思“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了。”
正确的做法是:
1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问一问孩子发生了什么。
这样做一方面是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情绪,一方面也是给孩子发出信号,让孩子知道,你愿意了解他。
2对孩子说,你了解他的情绪。
这是在给孩子共情,让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同时也是在引导孩子识别情绪。(这条适用于安慰任何人)
如果不善言辞,什么都不说也没关系,只需要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因为“父母不提任何要求地留在孩子身边,孩子便能休整好自己的世界,父母对孩子表示出的关怀也将成为孩子小世界中充满活力的一部分——在孩子情绪糟糕时,父母仍对孩子表示关切,孩子就能深深体会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3严肃地和孩子说,无论多么愤怒都不能伤害别人,并教给孩子发泄愤怒的方式。比如,跺脚、击掌等。
这是教给孩子正确地发泄情绪的方法。在这里,作者还提到“肢体上的暴力,很多时候是为掩饰词穷,语言的学习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精力和情绪。因此,孩子受到的文字刺激越多,就越不需要去侵犯别人。”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并不是说要把孩子变成乖巧懂事、不给大人添麻烦的小大人,抱着这个念头的,没必要看这本书。也不是说要把孩子培养成八面玲珑,走到哪儿都吃香的成功人士,抱着这个个念头的,肯定会对这本书失望。而是为孩子缔造一颗强大的内心。
所以,书里除了告诉父母,要如何利用孩子闹脾气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情商培养,还用很大的篇幅告诉父母,如何帮孩子把生命中的负能量化为正能量。
比如,怎么引导孩子建立起内部的自我评价机制,而不是把“得到别人的赞扬、认可”当成行为动机;怎么让孩子拥有真正的进取心,而不是被害怕失败的恐惧纠缠,裹足不前;怎么让孩子从嫉妒的心理魔咒中解脱出来,把嫉妒变成进取的力量;怎么让孩子学会爱,不受“爱暴力”的伤害——我最喜欢本书的第六章,这章暖得能把月亮化成阳光,又冷得能把阳光冻成月亮:
“父母必须学会爱自己……父母自己健康快乐的人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父母来说,做好自己比要求孩子做好,更加重要。”
“爱孩子,就要爱孩子的爸爸(妈妈),永远。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会从中学习如何爱自己的爱人和孩子。”
“爱的不恰当给予,我们称之为‘爱暴力’,‘爱暴力’是指不加控制的爱、没有尊重的爱、以自由为代价的爱、带给对方愧疚感罪恶感的爱、有条件交换得到的爱、懦弱的爱。父母对孩子的束缚控制、替代满足、溺爱,都是它的表现。”
最理想的情商培训师,就是父母。(直接引用《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书里的话,“父母经常扮演情绪教练教出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突出。”)
帮孩子建立强大的情绪管理系统,只需把握住孩子闹情绪的机会,所谓把握,是指情商培训师,也就是父母,在孩子情绪爆发时——
1引导孩子表达情绪
2引导孩子识别情绪
3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的处理情绪及事情的方法。
这三步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首先,孩子闹情绪时,父母的第一反映往往是阻止、压制,特别是在公共场合,父母常会被孩子突如其来的情绪大爆发弄得惊慌失措。
其次,和我们成年人一样,小孩的情绪有很多种,愤怒、焦虑、恐惧、嫉妒……理清它们本不容易,更何况它们都有各自的应对方式,需要额外学习。而我们却没法参照我们自己处理情绪的经验来处理孩子的情绪,因为孩子的心理和成年人不同。这点至关重要,忽略这点,我们会误解孩子,不但不能帮孩子释放情绪、识别情绪,还会给孩子添不必要的堵。
比如,大部分小孩生气时都会又哭又闹,做出攻击性行为。对这种情况,有些父母会出言威胁“再闹我抽你”,有些把脸一拉,扭头就走,任孩子在一边撕心裂肺,有些则和孩子讲道理“这样做不对,坏孩子才这样做……”。
在书中,作者指出,这些做法都不合适。用打骂阻止孩子,相当于强行压制孩子的情绪表达,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同时还给了孩子负面榜样“我做错了,爸爸妈妈可以打我,我认为别人做错时,我也可以打别人”;把孩子丢下不管,会让孩子误以为“爸爸妈妈不要我了”从而深陷不安,很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天都表现反常;和孩子讲道理则根本没用,别说小孩,就连成人,也没法在情绪爆发时听进道理,你的大道理在情绪崩溃的孩子这里只有一个意思“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了。”
正确的做法是:
1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问一问孩子发生了什么。
这样做一方面是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情绪,一方面也是给孩子发出信号,让孩子知道,你愿意了解他。
2对孩子说,你了解他的情绪。
这是在给孩子共情,让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同时也是在引导孩子识别情绪。(这条适用于安慰任何人)
如果不善言辞,什么都不说也没关系,只需要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因为“父母不提任何要求地留在孩子身边,孩子便能休整好自己的世界,父母对孩子表示出的关怀也将成为孩子小世界中充满活力的一部分——在孩子情绪糟糕时,父母仍对孩子表示关切,孩子就能深深体会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3严肃地和孩子说,无论多么愤怒都不能伤害别人,并教给孩子发泄愤怒的方式。比如,跺脚、击掌等。
这是教给孩子正确地发泄情绪的方法。在这里,作者还提到“肢体上的暴力,很多时候是为掩饰词穷,语言的学习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精力和情绪。因此,孩子受到的文字刺激越多,就越不需要去侵犯别人。”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并不是说要把孩子变成乖巧懂事、不给大人添麻烦的小大人,抱着这个念头的,没必要看这本书。也不是说要把孩子培养成八面玲珑,走到哪儿都吃香的成功人士,抱着这个个念头的,肯定会对这本书失望。而是为孩子缔造一颗强大的内心。
所以,书里除了告诉父母,要如何利用孩子闹脾气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情商培养,还用很大的篇幅告诉父母,如何帮孩子把生命中的负能量化为正能量。
比如,怎么引导孩子建立起内部的自我评价机制,而不是把“得到别人的赞扬、认可”当成行为动机;怎么让孩子拥有真正的进取心,而不是被害怕失败的恐惧纠缠,裹足不前;怎么让孩子从嫉妒的心理魔咒中解脱出来,把嫉妒变成进取的力量;怎么让孩子学会爱,不受“爱暴力”的伤害——我最喜欢本书的第六章,这章暖得能把月亮化成阳光,又冷得能把阳光冻成月亮:
“父母必须学会爱自己……父母自己健康快乐的人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父母来说,做好自己比要求孩子做好,更加重要。”
“爱孩子,就要爱孩子的爸爸(妈妈),永远。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会从中学习如何爱自己的爱人和孩子。”
“爱的不恰当给予,我们称之为‘爱暴力’,‘爱暴力’是指不加控制的爱、没有尊重的爱、以自由为代价的爱、带给对方愧疚感罪恶感的爱、有条件交换得到的爱、懦弱的爱。父母对孩子的束缚控制、替代满足、溺爱,都是它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