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 ,一本值得与你相遇的书

标签:
育儿 |
分类: 柏老师图书 |
假如你家有幼子,这便是一本值得与你相遇的书 文/Sofia
平心而论,倘若时光倒流几年,在我为人母之前,我是绝对不会看一眼《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这样的书的。
Why?原因很简单,这类的书,说是“心理学”,其实并没有什么心理学的知识,行文也无优雅之举,往往会让我这样的自以为追求知识或者文艺的人鄙夷、不屑,从而擦肩而过。
也许,世间所有的相遇,都需要恰当的时机,无论是人,还是书。
而今,当我已为人母,并且按照“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标准亲手教育、培养、打造着孩子这几年以后,大概也可以算是个“准资深”儿童心理专家了。机缘巧合,我遇见了柏燕谊的这本《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高深的理论,但是,它却能让我折服。是的,如今我的内心已经沉淀了许多育儿的理论和实践,我相信自己有能力识别干货和水货、真理和谬论。
的确,坊间流传的各类拼贴凑就的育儿书并不在少数。但是,有货没货,真货假货,又有多少货,在身具育儿经验的人的手中,还是能掂量得出的。我没有考据过《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一书作者柏燕谊的资历,但是,我却能看出,《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这本书若没有真切且广泛的实践经验,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拿书中孩子“谈婚论嫁”的一段来说。四五岁的小孩子进行谈婚论嫁,这样的育儿内容,目前世面上的同类书籍中还算是少见。柏燕谊在书中说,孩子们喜欢爸爸妈妈,但是爸爸妈妈毕竟是成年人,与孩子们之间存在年龄的差异,所以孩子们要把这种喜爱投射到同龄人身上,而最适合的同龄人便是自己在幼儿园的同学。
这样的事情我也遇到过,有一天,我儿子和我说,他喜欢NN,所以他要和NN结婚,他也喜欢GG,所以他也要和GG结婚。这样的言论,落到我这种法律人的眼中,第一要义自然是纠正他的“重婚观”,我告诉他,结婚只能是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一个男孩子不能同时和几个女孩子结婚。他说,那他只和NN结婚。
前几天,我儿子又告诉我他要和FF结婚,我问,你之前不是要和NN结婚吗,怎么换人了?他答,他还没和NN结婚呢,FF说要和他结婚,FF是个温柔的孩子,所以他就同意了。
哦,卖葛的,这都什么和什么呀。后来和其他家长聊天时说起这种“结婚”的事情,才知道很多孩子们都自己给自己配对了,而且,妙的是,很多孩子都知道要“一夫一妻”。
这种事情:你可以当作童言无忌,一笑而过;你也可以当作“不知羞”,对孩子严加批评,责令改正;你也可以当作一个契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灌输和引导。
三岔路口,何去何从,任由选择,但是结果却是不一样的。
一笑而过的,孩子或许会自由发展。谈结婚而“色变”的,孩子在往后的两性交往中或许会心存顾忌。(其实,我记得我们童年时父母大多选择这类方式。)当作契机引导的,孩子便会往良性的道路上发展,譬如我举的例子里,孩子们起码知道“一夫一妻”,没结过婚的才可以继续结婚。
不过,上文都是我自己的发挥,柏燕谊的这本书中对于这部分内容并没有详细的阐述下去,但是我相信,如果父母们知道这样的情感交流是正常的,不必避讳,处理起来自然会轻松很多,不会如临大敌。
最后,我再引用自己当日责备儿子一个同学的护短家长时所说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有空多看看儿童心理方面的书籍,别把时间都拿来想着如何护短。大家可以自由引申一下:有空多看看……书籍,别把时间都拿来……浪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