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孩子似乎是家长的附属品、随从者,没有话语权也没有思想,于是,这样长大的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一位妈妈因为上初中的孩子在学校适应不良来做咨询。11岁的男孩,一直都非常优秀,这个初中也是下了很大功夫考进去的。但学校是寄宿制,管理非常严格,孩子入学后总是被老师批评甚至勒令退学。看着难受的孩子,妈妈于心不忍,可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她又觉得需要让他锻炼一下。
这是一个分离焦虑的案例。这个孩子非常依赖妈妈,与他从小跟妈妈一起生活有关,对于与爸爸的分离,似乎没有很大的反应。其中一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孩子5岁时,因为工作关系,她带着孩子离开丈夫工作的城市,回老家生活。但从没跟孩子说过为什么。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值俄狄浦斯期,对异性父母本来就会更依赖。妈妈的这一决定让妈妈在他心中的位置更加重要,就是说家庭是以妈妈为主的。他的世界里可以没有爸爸,但不能没有妈妈。这也为日后的分离焦虑做了一定铺垫。
还有一个15岁青春期的女孩和妈妈闹的不可开交。交谈中,女儿认为妈妈很强硬,比如从小照顾她的姥姥,因为妈妈不喜欢,就被轰出家了。听到这段话,这个妈妈非常惊讶,因为女孩从未提及过此事,而且姥姥离开是因为她要跟儿子一起住。孩子从他们平日生活中妈妈和姥姥争吵断定是妈妈轰走了姥姥,尽管当时她还很小。
有些夫妻离婚后也对孩子隐瞒,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忽视,对父母不重要,家庭只是父母二人的。当家里发生一些变故时,家庭成员的离开或者更换生活的环境,都需要跟孩子去讨论一下,让他们理解这种变化。不然,看似幼稚的他们会在心里留一个问号,然后自己给出答案,这些答案往往是错误的,但孩子深信不疑。父母如果不说,孩子碍于父母的威严也不会主动提起,只能坚持自己的注解。而这些错位的答案,可能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让心理发育延缓或情绪控制困难。
怎样去和孩子沟通: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