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袜,想说爱你不容易(二)

(2009-05-05 09:42:58)
标签:

教育

丝袜

性满足

癖好

心理治疗

健康

分类: 原创文章

丝袜,想说爱你不容易(二)

 

恋物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是道德败坏、下流恶俗,还是孤独寂寞?

 

其实都不是,恋物癖的形成是:偶然+强化

 

就拿丝袜来说,可能处于懵懂的青春期或者儿童期的孩子偶尔一次接触到女性的丝袜时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虽然丝袜是没有生命的物品,但是和思维中的想象比较还是属于实物,是有替代意义的现实的,那么:相关联想+实物+自慰行为就完成了一次完整性满足过程。

 

但是到这个时候我们还不能说这个有过拿着替代物品完成性满足的孩子就是恋物癖,所谓“癖”这里是癖好的意思,也就是积久成习的爱好,特殊的偏好。恋物癖最终的形成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孩子自身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恋物癖者大都缺乏自律的性格和习惯,父母缺乏从小加强对孩子道德修养的灌输,这类人群性格大都是内向且阴郁的性格,缺乏人际沟通的良好能力,甚至自闭自卑。

 

还有一种情况是和恋物癖的形成有必然的联系,就是缺乏家长干预。很多家长在孩子青春期甚至更早的儿童期发现他对丝袜或者女性特殊物品有非常态的喜好,但是这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恰当及时的行为干预以及对性的认识和行为的正确诱导没有给予,只是觉得孩子是好奇心或者是小孩儿对性别的混淆,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这样的行为还会纵容,听之任之。

 

那么,以上的各种因素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对自我行为的放任,对性满足的需求而反复的使用丝袜类似的非生命物品作为性幻想的现实替代,最终造成性行为心理依赖。

 

恋物癖在没有谈婚论嫁的时候对患者本人并没有很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当他成长到需要结婚生子的时候,当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异性伴侣的时候,由于多年行为的反复强化导致的依赖已经替代了鲜活生命带给他的性满足,这时候恋物癖者的心理冲突和生活矛盾就会影响他的内心。

因为多年的强化很多恋物癖者已经不能真正的戒断非生命物品和幻想结合带来的刺激,毕竟,想象的空间是巨大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但是想象空间是没有限制的,在自己的意识中你就算想象手中的丝袜是穿在章子怡或者舒淇身上都可以实现。

 

但是自己喜好和现实生活出现了矛盾,如果不想让伴侣发现自己的特殊爱好,那患者就要偷偷摸摸的进行这样的行为,但是恋物癖者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窃取”和“保留”。这类人群对于自己消费买来的替代品并不是最感兴趣的,最引起兴奋的是偶然间得到的,或者是偷盗回来的,而且他们对能够满足自己病态需求的物品不会轻易地舍弃,喜欢保留下来反复的玩赏。可是每个家庭大都不会有很多的闲置私密空间,伴侣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些不属于自己的物品。从开始以为对方有外遇的猜忌争吵,到最后发现事实真相的羞愧不解愤怒,就会产生无休止的争吵和战争。

这样的氛围对于夫妻、爱人双方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尤其会让女性朋友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打击。长时间下来,抑郁焦躁的情绪就会产生,甚至还有人会出现自我否定,自信心降低的状况。

如果家庭中有孩子,那么这样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是不是恋物癖就没有可能改变呢?心理学的临床治疗中有很多这样的个案,事实证明这个特殊的癖好经过治疗是可以戒除的。

首先,对自己有类似癖好的患者需要有自我改变的强烈愿望。能够认识到这个行为给生活和家人带来的伤害,而不是自私的只关注自己的感受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其次,求助者要有足够坚强的决心和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心理医生的协助能够做到行为改变。

有了动机和主观配合,剩下的就是社会支持系统的辅助,最关键直接的就是伴侣家人的支持。

因为求助者形成行为时期的性格多少会有自卑自闭的成分,那么家人对他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这样的正强化是帮助患者戒除的积极因素。

最后,求助者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使用认知疗法从思想上对这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在行为上可以采用暗示疗法、厌恶疗法以及脱敏疗法等心理治疗手段。

 

通过以上方法,恋物癖的积习是可以改变戒断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