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前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日前在第三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发言时说,卫生部将建立媒体记者黑名单制度。
他进一步解释,卫生部从去年开始建立了舆情监测系统,该系统对每天媒体报道的食品、健康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对错误报道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经过调查,如果记者属于无意、没听清或没有搞明白,发表了不准确的文章,我们会跟他们进行沟通。”但是如果我们确定属于恶意炒作、有意歪曲事实误导公众的媒体记者,就将其列入黑名单。
此话既出,舆论一片哗然。公众质疑的焦点在,卫生部到底有没有权利建立媒体记者黑名单制度?随着食品安全状况的每况愈下,舆论监督,媒体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需要不需要得到强力保障?卫生部如此霸道,是对民意的漠视,也是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冷眼。
不可否认,媒体曝光、网络聚焦、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
常常是,食品安全事件一出,执法部门还在罔言左右而顾他的时候,由于媒体人的爆料,网友的围观,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执法部门迅速有效地参与监察,在众目睽睽之下,难有徇私舞弊之余地,快速将违法者绳之于法,对净化食品安全环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卫生部无视媒体的作用,一厢情愿地拿起手中的大棒,恨不能将其拦腰折断,置之死地而后快。试问,天底下还有没有王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张志安博士一针见血的指出:卫生部没有合法的权力来认定记者黑名单。有些政府部门所谓信息公开是选择性公开,“对自己有利的公开、不利的不愿意公开”。如果“记者黑名单”的举措被政府部门纷纷效仿,将会出现行政权力天然地屏蔽或拒绝记者基本采访要求的现象。
一段时间以来,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全力整顿食品安全问题,普通百姓觉得问题曝光得不够,舆论监督还不给力。这样的报道效果和卫生部门的判断和结论是相反的。
网友张文扬指出,关键问题是,由谁判定是否掩盖真相和误导,卫生部有这个资格吗?合法程序在哪里?
封杀媒体,封杀记者是典型的霸权行径,也是权力部门担心受到株连,一味想捂盖子、怕见光的阴暗心理在作崇,这样的釜底抽薪是赤裸裸的卸磨杀驴!
但愿,卫生部试图建立媒体记者黑名单制度的举措能胎死腹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