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学新风楼、受惠大小王

标签:
文化情感旅游教育历史 |
分类: 南昌地方史研究 |
---------王咨臣先生二十周年祭上的讲话
欣逢令策先生为其尊人王咨臣先生作二十年纪念,南昌文界英迈之士风行影从,我忝列席末,殊有荣焉。
缅故人之伟绩,励新进以奋发。
在座有王咨臣先生多年旧友,王老在世,与之时相探讨、切磋琢磨,比我更熟悉王老性情、学问;亦有许多年轻后进,或读其著作,或耳其大名,却实未曾与之谋面。
我则正处二者之间,有缘亲见王咨臣老先生,却无緣和王老深入接谈,亲叩其学问涯岸。
一九九七年左右,因《滕王阁序》的研究有本土新锐学者提出新论,钦佩之余,将其剪报贴到墙头。数月后发现居然其中论据有瑕疵,惊骇之余,对勘古籍以辨究竟,既而确证其失,复有自家见解,草成一文。
后知南昌本土研究《滕王阁序》专家有王咨臣先生,专著《滕王阁序史话》,遂辗转访至其家即小桃花巷新风楼请教,出来接待我者即王令策先生,我经常徜徉青山路古旧书店和广场新华书店,曾见过令策先生。
我问学新风楼数年间,王咨臣先生及其夫人包畅敏女士都尚健在,然皆垂垂老矣,我倒多从王令策先生处问学。偶有一事请教王咨臣先生,其新建口音较含混,我听了没明白,也不好多劳烦,老先生唯对面拱拱手,又艰难的落座沙发,极讲礼仪。
新风楼一楼堂屋内常有新建县等各地年轻人在此借抄文献、手稿。
我多与王令策先生交接,此后数年,拜访王府,多和令策先生在新风楼二楼,手摩清人、民国人物简札,谈论地方文化,得观本土新旧著述。
新风楼藏书楼是研究南昌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枢纽,起到一个重要机关的作用,这里也是文章之渊薮。许多官方、非官方学者或研究机构与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他们竟因新风楼而交织结缘在一起。
文史界言著名学者顾颉刚有所谓“封王”的本事,其门弟子多研究某一领域学问开宗立派,新风楼上的过客往往也成为南昌某一方面的研究名家;陕西师范大学的黄永年教授是一位文史大家,他的弟子辛德勇称黄的弟子们每自称“黄门侍郎”,我看南昌有一大帮学者,也是受惠于王咨臣老先生,或从其借阅书籍,或与其探讨,或竟吃住几年在新风楼里,或受王咨臣先生启发,或为王咨臣先生的学行感动、激励,亦从事南昌文史研究,这些人也可以戏称“王门侍郎”,我自认为也是里面一个。
当年王老驾鹤西归,好像某大学是包了车组织学者们大清早为王老送行的,我自己是骑单车过赣江到瀛上送行;樵舍王子将村王老的牛眠吉地,我亦草一提案,建议新建区加以保护,妥善利用珍贵的人文资源。此全从社会公益角度考量,并不纯基于和王令策老师的私谊。
小桃花巷的新风楼,王氏得此民国显宦的私宅,缘自程安东市长礼敬学人的佳话。然风雨近百年,亦危楼欲坼矣。我曾撰民革提案,倡议市府对新风楼藏书状况加以关注,以进行置换等方式改善其藏书、研究条件。西湖区政府乃在其侧营一三层仿古建筑,后因故、事不谐,这就成了顾玉纯专家的宣纸刺绣研究所。
我与新风楼的机缘亦已深矣。
新建学人有以新风楼两代楼主比之于晋王羲之、王献之,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称“二王”名目。其父子治学,和高校研究者不同,纯是一派旧式气象。令策先生因时代教育特征,使其长处更多表现在近现代文史,旧学的功底,王老是更为雄厚的。新风楼王家两代人对本土文化研究颇有建树,确实涉及较全面,成就丰硕,对南昌乃至江西阙功甚伟,不可小觑,故前述称法在南昌范围是合适的。
我在王咨臣先生新风楼,得赏满目缥缃,受益极多,今座内儁乂之士彬彬济济,时间有限,不容盈篇累牍,故简要发感慨二:
其一,我由新风楼悟做学问方法。
我大学是数学系企业管理专业,非文史专业,写文章、做学问,未得名家指授,如说有些方法,全凭自己摸索得来。
我之治文史,受顾颉刚及梁启超二氏影响颇深。我原观梁启超《近三百年学术史》,讲清代一学术名著,人获其原稿,乃以小条黏贴拼接而成。在无电脑时代,著一文,改稿誊抄,耗时甚巨。今用电脑,可任意黏贴、换行,较前为易多矣。
而入新风楼经令策先生允,得观满楼藏书,摩挲咨臣先生手稿。咨臣先生多以便宜毛边纸自制一旧式书册,搜集粘贴某一专题资料,精心淘选,恒心坚持若干年,即得许多极有价值材料。后即以此为经,董理史料,整饰文辞,著成一文,竟俨然可观。
我见此真切体悟到可实际操作的治学之法,以后即注重搜集资料。早期为便于保存,到万寿宫商城购得许多塑质夹册,分门别类储存资料、归纳问题。当然到电脑时代,我们都进化到用各式办公软件文件夹了。
在王老的新风楼,我读书所知的清代朴学大师及清末民初梁启超这类全国名学人的治学法,在南昌本土的学者这里得到了印证。将二者进行结合,使我掌握了切实便于操作的方法,受益极大。
其二,由王老生平看到追求人格完美的途径。
我流连书市多年,新华书店及旧书摊,涉及南昌本土的书籍刊物,多见王咨臣先生著述,文学、地理、社会、经济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范围很广。
这来自于咨臣老数十年节衣缩食的丰富藏书,亦来自其博览周咨得到的广博学识。其文章平和醇酽,亶亶有如《汉书》,令人读之不厌;其诗集、文章手稿,毛笔书法用笔丰肥,牵丝映带跳宕多姿,活泼处佳妙几和苏东坡可以比肩。
我所深感者,乃是王老以一平民,而选此清雅、刻苦生活方式,以悠游篇章之圃为休息,不赖官方机构,不假巨资,多年积学,所造宏深。
此竟为平民立一志气、拓一途径,即升斗小民选择高雅生活方式亦可有望成功。
这其实是追求人格的完美,像孔夫子以失势的士族而成就素王功业。
今南昌读书界藏龙卧虎,多英挺杰特之士,而英雄不问出处,其中多有不为官方科研机构所笼络的人士。
一个国家的强大,赖于民族的强大,亦赖于国民个体素质的高明。
如果每个平凡的普通人都能活得像王老这样有价值,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提高,南昌的发达程度就会飞跃。
南昌已为一些本土文化名宿树碑立馆,如陶博吾、黄秋园等奇绝人物,我以为王咨臣先生的文化价值绝不低于他们,甚而意义更为深远,以当前南昌百姓对其了解、接受的情况看,其历史地位尚被严重低估。
文章千古事,仕宦一时荣。
著述是名山事业,成功的立言,不仅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是自身生命的延长,王咨臣先生虽然已谢世二十余年,然他的著作和藏书事迹,在久远的未来都会产生遗响。
应宗强书于南昌青山湖西观天庐
2021年4月30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