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站在德胜门内大街上用手机查询附近胡同的情况时,发现定阜街上有庆王府和辅仁大学两处旧址,立刻决定前往,这是因为我公公1947年曾在辅仁大学读过书,而我们以前竟不知辅仁大学在何处。
过了庆王府旧址,就看见路北占了半条定阜街的辅仁大学旧址。


1914年地图,定府大街松树街的东面是涛贝勒府。

这里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承袭贝勒爵,迁居于愉王府,作为贝勒府,称涛贝勒府。现存古建筑约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门东向。分中路和东路及西路。中路有四进院落,东路亦有四进院,后三进院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后3排房子,西为戏楼。南为花园,有长廊、亭、花厅、假山等。一九二五年,美国公教司铎奥图尔博士受罗马教廷委托,长期租用前清朝涛贝勒府旧址筹办公教大学,此即后来的辅仁大学。
1938年的地图为定阜大街,辅仁中学男部和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前身为英华(即英敛之,英达的曾祖父、《大公报》主要创办人)、马良(毁家兴学,创办震旦学院)1913年在香山静宜园创立的辅仁社。1925年英、马2人受天主教会之托办“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乃取《论语》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后更名为“天主教辅仁大学”。曾长期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驰名于中华民国高等教育界。美籍教士奥图尔任第一任校长(有资料说英敛之为第一任校长),1926年由著名教育家、广东省新会人陈垣出任校长,1927年更名辅仁大学,有政界、文化教育界名流张继、胡适、傅增湘、翁文灏、沈兼士等任董事,执教者多为卓有成就的学者。辅仁大学先后设文、理、教育3学院,规模最大时有4个学院、13个系、6个研究所。
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辅仁大学,1952年在中国高校调整过程中被撤销,校区划归北京师范大学,人员与系所编制则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现为北京市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辅仁大学有知名校友50多人,其中有刘乃和、邓昌黎、叶嘉莹、邓肇豪等。

学校主建筑外的围栏也是校园一大特色,围栏由40头小石狮子与校门一对正中的大石狮构成,新中国成立后,辅仁被北京师范大学接收,北师大为保护这批石狮子,都有固定经费维护,前几年有两只石狮子被强风吹倒,校方立即修复。


在北平时期还有个顺口溜:“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辅仁是个和尚庙,六根不静莫报名。”点出当年辅仁以男生居多。

辅仁大学以府邸为校舍,后在府邸花园南部和马圈旧址建造辅仁大学新楼,中西合璧式,1930年建成。新楼为2层砖混结构,正门为三层,有四面围楼和中间楼房围成两个天井。外墙磨砖对缝砌造,墙身厚重,收分明显。正门为汉白玉大拱门,3个歇山式屋顶,屋脊正中竖十字架,四角加歇山式角楼。立面上混杂使用中国古建筑手法,有绿琉璃屋顶、汉白玉须弥座,杂有南方封火墙、封檐板和小泥仿木斗拱,格局基本完整。
辅仁大学正门



在父亲曾经就读的大学校门口拍张照片,是这次胡同游的意外收获。


由于大门紧闭,我们只能在外面拍了几张照片。据说从正门穿过,便是后花园,那里植有很多棵松柏,与古朴的回廊融在一起,韵味十足。很多电影的外景都曾在这里拍摄,风行一时的《手机》的一场戏就是在后花园拍摄的。





查询资料还得知,目前台湾新北市新庄区的台湾辅仁大学是上世纪60年代复建的一所著名私立大学,普遍被视为台湾最顶尖的私立综合大学。根据2015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辅仁大学名列5星级“中国高水平大学”,是台湾岛内获此殊荣的两所私立大学之一。这其中亦有英敛之之子英千里的功绩。
英千里,名骥良,北京人。13岁即被父亲英敛之托雷鸣远神父带往欧洲去留学。1924年,英千里自英国伦敦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协助父亲筹办辅仁大学。从此,他投身教育事业,一生致力于哲学、逻辑学的研究。他精通英、法、西班牙、拉丁四种文字,尤其是英语,被公认为外国人心目中英语最好的中国人。1927年起,任辅仁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平教育局长及社会教育司司长,1949年赴台湾后任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等校。著有《逻辑学》。
在台湾期间,英千里把全部心血投入了教育事业,他除担任台大外文系主任外,还在多所院校任教,并和辅大校友们共同努力,促成辅仁大学在台北市开学,并亲任副校长。据台湾教育界人士介绍,台湾省所有从初中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的英文教科书,均出自英千里之手。英千里在海峡两岸桃李满天下。他在台湾20年,讲学著书收入虽多,但大多用于救济学生和朋友。
1969年10月8日,英千里因肺癌在台北耕莘医院故去,享年69岁。临终前留下遗嘱,将公教保险费新台币13.8万元全部捐给英氏奖学金基金会,用于嘉奖优秀青年。他的最后一笔款项,永远留给了后人。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