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26日曾在西顶庙周围看了看,因为没开放。
下以几张为当时拍摄

西顶庙的东侧
正门对面有一个破旧的小院,进去一看,好似有人居住。




当时不知道这里是干什么的,看了颐和吴老2011年2月24日的博文《北京“西顶”广仁宫》才知道,这里是西顶庙的“山门殿和前殿,由于曾经是残疾人工厂所占,里面住户拒不搬迁,所以无法修葺,与后院形成鲜明对比。”
借用一张他拍摄的全景图。

前些天听说西顶庙终于开门了,而且免费开放,3月23日就又去了一趟。
西顶路西口

西顶庙的西侧

山门殿和前殿的西侧面

这个正门和围墙肯定是后建的

西顶碧霞元君庙俗称西顶庙,位于海淀区四季青乡蓝靛厂西顶路,世纪金源购物中心的北面。旧址为明正德朝创建的嘉祥观。万历十年1582年发内帑重建,万历庚寅(十八年1590年),名护国洪慈宫。天启朝再修,天启四年(1624年)敕赐洪慈宫碑。
清康熙戊子四十七年1708年重葺,次年竣工,五十一年(1712年)改名广仁宫。

庙坐北朝南,有山门、前殿、工字殿、后殿及藏经楼,殿宇多为硬山调大脊式,绿琉璃瓦顶,黄琉璃瓦剪边,富丽堂皇,壮丽恢宏。西顶庙会是京西的一大庙会,清代每届庙会朝廷还特派大臣拈香,为各顶所无。

当时,西顶所在的位置,称为“蓝靛厂”。蓝靛厂位于海淀区的腹地,北邻颐和园,东临昆玉河(旧称“长河”),西面是巍峨的西山群峰,是一块风水宝地。慈禧太后每年从万寿寺乘船去颐和园消夏都要经过这里。
“西顶”主要供奉道教的女神——碧霞元君(俗称“送子娘娘”)。碧霞元君是道教传说中的人物,其来历说法不一。有人说她是泰山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朝泰山时,受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有人说她是玉皇大帝所遣七仙女之一。还有人认为,她是由“泰山神女”的传说故事演变而来。
在传说中,碧霞元君能够护国佑民,因而被加以崇祀。明代时期,碧霞元君信仰尤为兴盛,碧霞元君庙遍布京城。
在历史上,西顶就曾多次修缮。关于每次修缮的记载,见于事后的碑记,成为今天考证西顶历史的重要依据。
根据《敕赐护国洪慈宫碑记》记载,明天启年间,司礼监太监魏忠贤还曾捐钱为西顶修缮。明天启二年(1622年),魏忠贤到蓝靛厂视察厂务,顺便到西顶瞻拜,发现西顶已经废弛,“喟然长叹”。于是与司礼监的太监王体乾等人商议重修,得到了司礼监及乾清宫内许多太监的资助,大规模修缮扩建娘娘庙。此次修缮历时两年,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完工。经过修缮,西顶娘娘庙初具规模,新增了山门、钟楼、鼓楼、藏经阁、法坛等,还在寺庙的西侧修建了几十间精舍,作为皇帝派到这里来的宦官的住所。
清朝年间,西顶又得到了康熙皇帝的眷顾。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到西顶进香,目睹西顶的残败,下旨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再次到西顶进香时,御赐西顶为“广仁宫”,并御赐珠冠、袍幡、御书天仙玉女经卷,还立了一块《御制西顶广仁宫碑记》,盛赞碧霞元君的灵验,歌颂元君在御灾捍患方面的功德:“元君初号大妃,宋朝宣和年间始著灵异,厥后御再捍患,奇迹屡彰。下迄元明,代加封号,明成化弘治之后,祀观尤盛,郊廊之间五顶环列,西顶其一也”。
根据文字记载,明清时期的西顶规模宏大,殿宇众多。庙宇坐北朝南,四合布局,模仿了宋朝的法式。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是戏楼、牌楼、山门、山门殿、正殿、后殿、垂花门和藏经楼。
清朝光绪初年,西顶庙毁于火灾,只剩下菜圃。光绪二十年(1894)光绪皇帝重修行宫。西顶至民国时仍基本保存完整,但已甚为衰败。新中国成立后,庙址曾被疗养院和福利工厂占用。50年过去后,这里除戏台和牌楼已毁外,尚保存完整。
随着北京城的不断发展扩大,原本偏远的蓝靛厂也逐渐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关注的焦点。世纪金源购物中心落户蓝靛厂以后,这里的土地价格蒸蒸日上。西顶庙所在的五金厂与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协议,同意于2004年2月迁出。世纪金源购物中心规划在这里修建一个地下停车场,西顶面临被拆掉的命运。
2003年,海淀区人大代表王越去蓝靛厂听取选民意见时,意外获知这一消息。王越经调查后发现,西顶庙在布局上沿用了宋代格局,前殿与中殿有廊庑相通,呈“工”字形,这种建筑形式目前在北京庙宇中已经十分少见。出于对古文物的关心,王越向有关部门呼吁加强对西顶古庙的保护,避免因周边地区的拆迁受到损坏。2004年,他将古庙的有关资料带进了海淀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团,建议保护“西顶”。他的建议得到了人大代表的赞同,西顶得以保存下来。
据颐和吴老介绍,“由于2009年修复开放后,一群诈骗犯对来京看病旅游人员进行疯狂诈骗,几个月敛财近千万,最后广仁宫关闭。”报纸上又曾预测2014年5月和2015年7月开放都没有实现,可见修缮工作多么不易。
原来山门后为山门殿,供奉马、赵、温、刘四神将,“神气如生,狰狞可畏,座下八怪,尤觉骇人。凡携小儿者,多掩其目而过之”。现在四大战神成画像了,挂在一进门的两侧。


进门后过一小桥,桥下的水还结着冰。不知桥下的水从何而来?

正殿平面呈“工”字,前为正殿,后为寝宫,中以长廊相连接。这种建筑形式在北京的诸多寺庙宫观中较为罕见。
正殿前地面上的太极图很醒目

康熙写的“金阙宣慈”匾额

主殿里面供奉着几位女神,正想拍照,屋角站起一位道长,我只好冲他点点头就出来了,也没弄清供的都是哪路神仙。
据介绍原来正殿内供奉有9位圣母娘娘,已知8位是:正中为天仙娘娘、子孙娘娘、眼光娘娘,左龛为催生娘娘、送生娘娘、乳母娘娘,右龛则是癍疹娘娘、痘疹娘娘。还有一尊娘娘像,法身较小,面向内,据当时的文字记载,“锈蚀斑剥,其苍翠欲滴较其他各神为尤甚”,但已无从考证其名姓。这些塑像均为青铜所铸,可以想见当时西顶娘娘庙的富庶。
门外偷拍一张。










西面的夹道

镶嵌在主殿西墙上的保护单位牌



工字殿后面是诸真殿,这回屋里没人,看清了里面正中供着吕洞宾,左右供药王和财神。



吕祖先师

东西两侧的墙上有壁画,上面有一小部分好像是原画。


院子中间的建筑是新建的,里面供奉的六十甲子太岁的塑像。



后院藏经楼还在修缮,
师傅们来自河北易县。


楼上没让我们上去,说里面什么也没有。





好像是影视城搭布景的工艺,这样的修缮质量能坚持几天?
东侧的夹道


我们在里面转了一圈,一个香客也没见到,只见到了几名游客,可见香火不旺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