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行迹》第二季:宁静古朴话泉州(连载3)
(2018-09-03 09:52:39)
标签:
开元寺桑莲法界东西塔泉州佛教博物馆泉州少林寺 |
分类: 原创文学 |
古寺
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的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初名莲花寺,后改名为兴教寺、龙兴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是泉州最大的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建于唐垂拱2年(公元686年),相传寺址原为唐代大财主黄守恭的大桑园,唐垂拱2年(公元686年)的某一天,黄守恭梦见一个和尚向他求要此园用来建造寺庙,黄心中不舍,于是故意作难:要其三日之内桑树可开出白莲花,就给一块地。岂料三日后,后院桑树竟然盛开如雪白莲一般,黄守恭顿受感化,毅然献地建寺。僧人匡护禅师即负责主持建寺,初取名“莲花道场”. 后又改名“莲花寺”,唐玄宗开元26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今寺的西侧有一株枝杆龙蟠的老桑树,即是昔日所留。故而开元寺又有“桑莲法界”的雅称。
开元寺规模宏大,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占地面积78000 平方米,全寺南北长200米,东西宽300米。寺内布局严谨,建筑宏伟,仅房舍就有500余间。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 (纪念施主黄守恭)、弘一法师纪念馆、泉州佛教博物馆、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西有安养院、功德堂、尊胜院和供寺僧栖息的水陆禅寺等;大雄宝殿前拜庭分置东西两座石塔——镇国塔、仁寿塔。
该寺主体建筑的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殿内有减柱造86根大石柱,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殿内76朵斗拱上有雕刻精美的“飞天乐伎”24尊,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与其两旁的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等四尊大佛合称五方佛(五智如来)。
凭隔栏膜拜,五尊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的大佛,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整个大殿工艺精巧,令人叹绝。
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坛的甘露戒坛,有五级表示五分法身,最高一层供奉明代卢舍那佛坐像木雕。
据介绍藏经阁原是法堂,是元代至元22年(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两部金银《大藏经》、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等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实乃中国珍贵的佛学典籍。
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的东西塔,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且塔身浮雕精美,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历明万历年间泉州8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
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6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3年(1227年)改7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2年(1238年)至淳佑10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曾于 1997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西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2年(916年),初为7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北政和四年(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也易木为砖并在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10年建成。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虽略低于东塔,但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泉州少林寺,全称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是相对于河南的少林寺而言,是中国南方武术之发源地,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
相传自唐龙朔元年(661)前后,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并于此传授武艺,至“乾隆28年(1763)秋诏焚少林寺”,1100年间,泉州少林寺经历了三兴三废的历程。一兴于唐龙朔元年前后,废于唐天祐4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而废;二兴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废于元至元13年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也”;三兴于兴于明洪武年间僧众抗倭,而废于清乾隆28年的复明反清的“胡惠乾事件”,乾隆火烧少林寺。时至1992年10月重建,2004年,金庸为少林寺题字,并在其新版武侠小说里的南少林皆改为泉州南少林。
如今的南少林,依山起势,群山绵延,泉清瀑飞,绿水环绕,密林深处,云烟飘逸。现有的天王殿、大雄宝殿、五观堂、天王殿及僧舍,也仅是现存的东禅少林寺即南少林寺的一小部分。以往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伊斯兰墓地的庞大建筑群体,只能在史载中寻觅。
据说蒿山少林寺即北少林寺认可的南少林寺遗址是莆田九莲山的南少林,并曾派出僧众驻寺扶持。不过,福建称作南少林寺的有福清少林寺、泉州少林寺、莆田少林寺三处,这恐怕与当年乾隆火烧少林寺后,少林寺和尚避祸民间,继续招收少林弟子,反清复明而选择的藏身地有关罢了。虽泉州少林寺迄今未见的标识,只有“南少林寺遗址”的新碑,但却是福建三处少林寺中香火最旺之处。其实据历史记载,在中国,少林寺差不多有10处之多。由此可见,泉州南少林寺是不是正宗的,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泉州确实有南少林,确实存在南少林的武术,特别是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五梅花拳等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拳术系统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故而有人把福建省这三个寺院的合称为南少林寺,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