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节的现代涅磐

(2010-01-21 14:36:41)
标签:

粽子

屈原

卫生

端午祭

非遗

文化

分类: 稿件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绝望和悲愤交加而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自尽的屈原可能万万没有想到,在二千多年后的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竟然率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而中国的端午节在四年之后的2009年9月才正式入选“非遗”。

    李鬼在台前大出风头,而李逵却姗姗来迟。

    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端午民俗异常隆重,一个端午要分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家家户户在家门口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举办龙舟赛;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早至明朝年间,秭归人就自发组织了“骚坛诗社”,端午时吟颂楚辞或作赋,互相唱和,以诗会友。虽然端午是和春节、清明、中秋并列的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不但入选“非遗”成功,还从2008年起获得了正式名分,成为国家法定假日,近年来,粽子的花样也越来越多。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端午节仅存的关键词似乎只剩下了粽子,过端午无非就是送粽子和吃粽子,难怪很多人戏称如今的端午节为“粽子节”。

    透过粽子这个由商家打造而成的“外壳”,人们看到的是一种不知所措和无可奈何。一方面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上,邻国走在了我们前头;而另一方面,面对先人留给我们的众多端午遗产,我们却只选择了粽子。一种弥漫在中国人当中的文化焦虑愈加浓烈,就像是脊背上的一处痒痒,想挠却始终够不着。

    节日之所以称之为节日,就在于其中有一些人们约定俗成的活动,每到节日的这天,不进行这些活动就像失去了快乐、失去了灵魂,这才是节日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韩国抢注了我们的专利,而是我们自己丢掉了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挂香囊、饮雄黄、挂菖蒲、赛龙舟、吃粽子,端午节的核心风俗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变化的顺应和调适以及对先人的崇敬和纪念,既是一种天人对话的方式,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不仅端午,中国其它传统节日皆是如此,它们产生于农耕时代,折射着中国人的祖先对生产、生活、生命的认知与回应,这构成了传统节日文化最为深刻的内核。在现代社会,终日在高耸的写字楼之间疲于奔命的人们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以“我很忙”为理由丢掉这一切吗?

    以另一个角度观察和审视端午节,我们不妨称之为“卫生节”。为消灾避邪而饮雄黄、挂菖蒲,看似“迷信”,实则杀菌消毒,有益于身心健康;香囊的填充物是由若干味中草药混合而成,不但精致美观,还祛病解毒;在广东潮汕一带,在端午节人们还用野生草药熬凉茶喝;就连中国人吃了两千多年的粽子,也是对身体有益的“纯天然健康食品”——这些端午风俗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爱国卫生运动”。21世纪,非典、禽流感、甲流等传染性疾病在中国轮番上阵,在地铁里戴口罩的乘客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继承和发扬来源于端午的卫生习惯,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讲究卫生、注重健康的良好氛围,就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非要说现代社会和端午起源的农耕社会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那么始终有一些文化传承可以而且应当翻过高墙,在今天延续两千多年的生命力,并老树发新枝,旧貌换新颜。越做越精、越做越贵的粽子可以,端午节的其他一些要素同样也可以。身处现代的我们无法回到历史,但接过历史传给我们的接力棒,并薪火相传,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这会是端午节的现代涅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