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神话》独家网络连载之十一:MBA遭遇魔鬼训练

标签:
mba财经商学院中欧中欧神话 |
分类: 《中欧神话》独家网络连载 |
《中欧神话》李月庆 孟群舒著
本书网络转载权系作者授权新浪网,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连载、转摘和改编(含影视公司改编),须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否则将追究相关媒体的法律责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MBA课程学制两年,学员全部住在闵行。交大为中欧的MBA安排了两幢宿舍楼,似乎就是当时的研究生楼,MBA学员全部住在里面。后来,中欧的学员增加了,中欧干脆在交大校外租了几幢家属楼,还稍微装修了一下,两人一间,安装了热水器和电话。
中欧采用全英文授课,单单语言关,就让学员们遭遇了噩梦。中欧第一年、第二年的MBA学员特辛苦,他们的外语没有后面的学生好,听全英文的课程就像在外国读书,非常辛苦。读MBA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员们每天都要面对教授布置的厚厚一叠英文阅读材料,当时的苦,超出想象。90年代中期,中国学生的阅读水平哪里能应付国外原汁原味的教材?他们对外国的公司背景、市场背景、产品背景都不熟悉,在缺乏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很难理解外国的MBA案例。打个比方,就像西方人阅读一个中国的案例,里面有党委书记、纪委书记,他根本理解不了。同样,中国的学子也第一次面对西方企业里的词汇,市场营销、运营、战略、市场细分……后来,它们才变成商界人士天天挂在嘴边的普通词语。
一个外籍教授讲公司,必须从社会层面、消费层面、客户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来谈,这都需要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初的工商管理教育就是语言的交流,让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商业体系和语言。真正的中西方管理交流是最近一两年的事。
于是,中欧的MBA学生发疯似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看不懂教材,学员们就花更多的时间,有的啃到夜深,有的读到凌晨。女生挤掉了相约逛街的时间,男生放弃了聚会打牌的机会。学员们不断地用英语讨论、交流、学习,反而形成了一个英文环境,从不适应英文学习到逐渐适应,共同进步。中欧考虑到这一点,根据不同的模块,把学员们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男女搭配、不同行业搭配、有工作经验和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搭配,然后让各组作案例分析。
不过,苦中也有乐,外籍教授带来了一个个课堂游戏,让中国学员津津乐道。哥伦比亚大学的伯德·施密特教授组织了“啤酒游戏”,学生们被分成几组,每组都有生产商、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和顾客。代理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分别根据自己下家的订单出货,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订货,相互之间不能讨论,最后看哪一组的效益最好。学生们还是头一次参加角色扮演,像模像样,兴奋不已。最后,获胜的那一组得到了教授的特别奖励——每人一罐啤酒!而其他的组每人一罐可乐。这些游戏让学员领悟了原本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原理,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感悟到诸多细节。
两年“遗忘”传统文凭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从建校时起,选择了市场化的道路,放弃了教委的“印章”,一直发放国家教委不承认的文凭。转眼两年过去,95级MBA迎来了毕业的时刻。虽说中欧做足了品质,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部分MBA学员还是希望有一份国家教委的学位证书。再说,中欧在MBA招生时,也承诺正在寻找其他补救办法,才让学员铁定心来报考。
这时候,中欧找上了“娘家”——上海交通大学。
之所以说“娘家”,是因为建校之初,中欧是上海交大的二级学院,并没有完全独立,就连学校的铭牌也写着 “上海市政府与欧盟共同资助项目——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找上门去,上海交大慷慨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双方约定:中欧的MBA学员如果能通过英语、政治的补考,再撰写出合格的硕士论文,就能申请交大的MBA学位。
消息一出,有14人向上海交大研究生院提出申请,希望获得交大研究生院的学位。
双方按照约定和国家教委程序,学生补考了英语和政治。中欧是用英语教学,所以英语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轻松通过。政治科目的考试,这批学员经过认真准备,也都通过了。在完成论文之后,14人全部拿到了交大的MBA学位。同时,这一届所有学员都拿到了中欧的MBA学位。
用市场化方法培养出来的第一届学员踌躇满志地离开中欧,踏入社会。最讲市场的组织——企业,马上嗅到了这股气息。企业以其独有的方式来迎接他们。第一届学生被跨国公司一抢而空,就业形势好得不得了,而那些没有招到中欧学员的企业只能抱憾而归。
96级学员中,一位日本籍MBA学员铃木提出,他想申请交大的学位。中欧的员工都很好奇,外国人为啥也这么在乎国家教委的学历?不过,不管别人怎么说,铃木很认真,一丝不苟地学习汉语,并且通过了汉语考试,然后开始撰写论文。谁料,他却没能通过最终考试。
这一级的MBA学员中,只有7个学生申请交大的学位。两年后,到了97级学员,已经没有人申请交大学位了。
可见,市场在发展,中欧的品质和名誉在不断增长,人们的观念在改变。当大家看到中欧的第一批学员获得了市场的认可,那么国家教委的学历就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开始接受一个观念:去中欧为的不是学历,而是拿一段在中欧的经历,获取市场的高度认可。
从14个到7个再到0,这一组数字的变化,体现了观念的转变。数字背后,中欧管理层没有作任何鼓动或者阻止,这完全是学员们自己决定的。MBA学员们都是聪明人,他们如此决定,说明中欧代表的市场价值开始高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体系。这就是市场化路线带来的魅力。
中欧选择了市场,也盼来了收获。后来一反思,中欧不要政府承认的文凭,其实是把双刃剑。如果过早地获得了认可,或者很容易地得到了承认,那么该组织可能就不会进取,不会如履薄冰,不会耗尽力气获得进步,也不会如此积极地改革,推动组织竞争力的发展。最初的认可就像降生在巨富之家的孩子,如此容易地得到了一切富贵,就很容易养成娇气、不思进取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很难改掉。反之,为了获得市场的认可,我们不得不付出巨大努力,而且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文化。这种文化建立之后,组织的机体就处于健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