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神话》独家网络连载之九:大牌企业家被除名

标签:
mba财经商学院中欧中欧神话 |
分类: 《中欧神话》独家网络连载 |
《中欧神话》李月庆 孟群舒著
本书网络转载权系作者授权新浪网,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连载、转摘和改编(含影视公司改编),须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否则将追究相关媒体的法律责任。
一个优秀组织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不会改变它的信念。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自始至终没有降低门槛,没有动摇对学员的高要求,这就是优秀组织的基因。
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严进宽出”,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宽进严出”,但中欧的信条是“严进严出”。国家教委规定,MBA课程的最低要求是12门必修课(包括英语和政治)加4门选修课。中欧的最低标准是完成16门必修课和11门选修课(不包括英语和政治),而中欧EMBA的标准是:完成22门必修课(不包括英语和政治)。
更严厉的是,中欧规定,MBA和EMBA的学员,任何一门课缺课超过一定百分比,就算不及格,不及格达到一定数量就无法毕业。至于作弊、抄袭、剽窃等行为,一经发现严厉处分。
1996年,一位大牌老总考上了EMBA中文班。开学第一天,他大清早来中欧报了到,点了名就悄悄走了。当天,中欧要举办开学典礼,按照惯例,这一天是不允许请假的。这位老总没有请假。
没过多久,在后面的课程模块里,他又无故缺席。中欧的课程助理急得直皱眉头,电话也联系不上。正纳闷时,突然接到一个从美国打来的电话,正是这位企业家,他说自己在美国出差,要请假。这不就是先斩后奏吗?
等他回到上海,接到了中欧的通知:你被除名了。
得知这一消息,这位老总无法接受。他马上给市政府领导打招呼,托他们来求情。但中欧上下高度一致,拒绝到底。中欧认为,学员可以投诉,但不应该用这种非常的手段进行干预。
中欧这么较真儿,不仅损失了一个名额,损失了学费,还“得罪”了领导。但中欧认为,这样的学员太随意了,请假的方式违背了学校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要提前请假”这样一个职业人士的原则。对一个创品牌的商学院而言,对每一个学员都是大企业家的地方而言,教学秩序必须严肃对待,不能考虑太多因素。
我想,这个人应该是优秀分子,否则不可能成为大企业的领导。但他的价值观有问题。或许他从小就是在一个不规则的市场里、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成长,总认为一切都可以通过打招呼来解决。确实,在国内高校,如果一个很大牌的企业家来读在职硕士,想请假太容易了。但在中欧,人都是平等的,没有特殊照顾。纵然一个人有千般理由,中欧还是按照规定办事,严格执行制度。
同一年的同一个班,还有一位来自制造业的企业家——上海日立电器总裁沈建芳。他在第一个模块遇到贵宾来访,7天课程一次没上。在第一个模块结束时,他也收到了中欧的“除名通知”。
沈建芳的态度与前面那一位截然不同。他一下子感觉到:中欧是个负责任的学校,这才是好学校!第二年,他重新报考中欧,再次被录取。这次,他一天都没请假,还担任了EMBA班的班长。他主动给其他同学讲这段经历,让其他老总不要以传统的思维和习惯来对待一个极其严肃、创新、高标准的商学院。毕业时,他成为中欧优秀毕业生。
类似无法毕业的事件在中欧太多了,不止一次传出欧盟各国驻华高级外交官亲属、中国政府官员亲属、大型国有企业老总因为达不到要求而无法毕业的事。中欧也不止一次拒绝高层领导的种种要求,比如,他们的秘书想来读书,中欧欢迎他们,但严格按标准做,不会开后门;领导写纸条过来,中欧也总是婉言拒绝。有一次,一位中央部级领导的秘书没有被中欧录取,这位部级领导打了招呼,结果还是被婉拒。后来这位领导亲自到中欧来,想看看什么学校这么牛,来了之后,就被中欧的氛围感染了。
一次,我在李家镐院长的办公室谈工作时,某位高级官员的太太打来电话,向中欧“推荐”了一位想来进修的年轻人。中欧之前已经核实过,这个人很多方面都不符合中欧要求,于是,李家镐院长当场就拒绝了。
多年来,中欧的中外方管理层形成了一种默契——老外找外籍院长提要求,外方觉得不妥,但又不好意思拒绝,就说中方不会同意;中国人找中方院长开后门,院长就推说外方不会同意。中外双方联手把不合规、不正当的要求挡在门外。
这就是一流商学院的内涵。它不一定拥有漂亮的大楼、崭新的桌椅,而是坚持对标准的严格执行,对学员行为的严格规范,以及对学员认真精神的培养。这才是一流内涵的体现。如果纪律保证、职业意识都不能遵守,就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商学院。
纪律是品牌的保证。品牌、质量、声誉,就是这样出来的。
中欧用自己的严格要求,培养出一流的学员。当他们走向社会,就成为了中欧品质的最佳广告。
毅然解聘违规教授
在国内培训市场上,人们几乎看不到中欧的教授在第二所学校任教。但对国内高校而言,教授“走穴”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果国内某个大学的知名教授上课受欢迎,他很容易找第二个东家,为另一家培训或咨询公司服务。而这家公司与该大学可能服务同一批客户,两者是替代关系。所以,某些大学短期培训部的人出去销售课程时,竟然听客户得意地说:我们不需要你们了,某咨询公司已经让这个教授来服务了。
这简直是个笑话!但这又是很严肃的一种现象。一位教授在这里拿工资、拿奖金,但他竟然有一半甚至一大半的工作时间是为外单位服务,简直是荒唐!如果在同一个市场内,A校的教授可以在B校、C校上课,A校的牌子怎么能做出来?这种“走穴”风气足以让教授本应服务的高校蒙羞。迄今为止中国没有出现一所世界级的传统名校,我认为这是原因之一。
中欧通过很多方法避免这个问题。首先,中欧通过签订合同,约定同一教授不能服务于中国大陆的另一所商学院;其次,一旦发现有人违规,从严处理。
曾经有一位德国籍大牌教授到中欧担任教席教授,同时为美国商会的一家咨询公司上课。这家公司正好是中欧EDP的竞争对手。我直接向院长报告,认为学院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虽然那一届中欧院长冯勇明也是德国人,但他丝毫没有看在同胞的分上留情面,反而相当刚性,直截了当地对教授说:“你要给跨国公司上课,我就不能给你教席,也不能给你中欧的位子。”
自此,这个教授很听话,没有再服务第二家机构,安安心心在中欧上课,连外出接受采访都要报告。谁料,冯勇明卸任之后,他的尾巴就翘起来,违背了双方的合同。中欧管理委员会经过讨论,毅然决定:解聘,哪怕他很大牌,也得走人。
在中欧历史上,这不是第一次。有的教授在外面私自作一次演讲,只要被院长知道,都会找他谈话,了解情况。既然签了合同,就要有职业精神。这是不容挑战的。而且,一个不遵守约定的教授很难说是优秀的教授。
这事儿一出,其他教授也都引以为戒。它是一种战略,也创造了一种文化,培育了一种健康的基因,使这个组织处于良好的状况。所以我敢说:你不会在中国大陆的其他组织看到中欧的教授。这就是中欧对人员管理的水平。我们应该感谢首任外方院长兼教务长冯勇明,是他奠定了中欧管理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