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作见面会:聆听来自地狱的回声

(2015-10-15 10:42:12)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读者会

娄自良

分类: 译文活动
敏读会70:“灵魂的深” 
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作见面会:聆听来自地狱的回声
原文链接:http://www.mhlib.sh.cn/mhcnt/web/changgui/xiangxi.asp?fid=26127&sortid=12

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作见面会:聆听来自地狱的回声

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作见面会:聆听来自地狱的回声

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作见面会:聆听来自地狱的回声

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作见面会:聆听来自地狱的回声

鲁迅先生在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时,曾指出陀氏作品的主要特质在于其显示了“灵魂的深”,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拷问者”。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往往被置于万难忍受的境地,让其本性获得最大限度的考验,从而拷问出藏在人性最底下的恶。“人为何要犯罪?又为何要自杀?人类将怎样走上救赎之路?”这是陀氏终其一生在探索的问题,也是他对全人类最深切的关怀。9月19日下午2点,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翻译家娄自良老师与书评人顾文豪老师带我们从不同视角看待陀氏及其作品。本期活动共吸引到了60位读者参与。

阅读过陀氏作品的读者都知道,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即使是“读书破万卷”的书评人顾文豪老师也如此认为。毛姆曾评价陀氏为“像去过地狱的人”。接着,翻译家娄自良老师亲自带领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地狱的回声”。

一、复调小说与独白小说的区别

娄自良表示:“我个人很重视陀氏的作品,对他有很特别的感受。”当年苏联学者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不同于托尔斯泰的对白小说。独白小说,就是西方长篇小说一种定性的模式。为什么说它是独白小说?是谁的独白?是作家的独白。小说的全部情节人物都是按照作者的意愿层层展开,经过作者的加工,是作者的对象,而不是独立的整体。一切情节人物莫不如此。干作者要干的事,表达作者想表达的主题。但复调小说不同,复调小说又叫对话小说。和托尔斯泰很多方面相反,复调小说里的所有的人物,在代表自己这一方面,是和所有人同等价值的独立整体。不仅人物是独立主体,作者自己和笔下所有人物也是是平起平坐的独立主体,互相不交融,互不从属。巴赫金曾说:“陀氏的复调世界就像是狂欢节的广场,每个人都可参与。”如果说独白小说是统一的整体,那么复调小说就是破碎的整体。

二、娄自良讲故事之《被侮辱与被伤害的人》

那陀氏的复调小说中“独立主体”是如何体现的呢?娄自良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被侮辱与被伤害的人》中的两个片段:作家与公爵对话、作家对公爵女儿的评价。

作家与公爵的对话:对话的主动者是公爵,公爵和作家套近乎,邀请作家坐马车去吃夜宵。但是公爵非常清楚,作家非常藐视他,因为公爵恬不知耻,伤害和侮辱了很多人。要放在平日,作家不可能接受公爵的邀请。但现在公爵知道,作家是不会拒绝他的,因为他们都在关心一个女孩子:娜塔莎。娜塔莎与作家从小青梅竹马,终于作家得到娜塔莎的“两字承诺”:愿意。可是娜塔莎后来移情别恋了,恋上了作恶多端的公爵儿子。而那时候公爵正想娶新妻子,因此造谣诽谤娜塔莎和父母,说他们想攀高枝。因此无论作家多厌恶公爵,凭借这个话题,公爵就已经控制了作家。

作家本人是一个正人君子,虽然深爱的女孩移情别恋,但依然为她费心费力,奔波操劳。公爵最初和作家套近乎,实际上是调侃,因为他对作家心怀仇恨。他知道自己控制了作家,所以说什么作家都会听。于是他和作家说了自己一切卑鄙龌龊的行经,淫荡的生活。而且还不以为耻,反而自鸣得意。对此,作家说了一句话:“因为你不把我当人,所以把一切肮脏都讲给我听。”

小说中这个背景是作者别出心裁构建的,在这个背景下,公爵袒露了自己的内心,有了非常荒诞的言行。和一般我们认为的“现实主义”不同,陀氏认为只有抓住了现实社会荒诞、独特的现象去发掘人物内心深处的一切,这才是现实主义。

作家对公爵女儿的评价:娄老师与我们分享的第二个片段是作家与公爵女儿的一段渊源。公爵女儿叫尼丽,尼丽的外公吉里美是个有钱的厂主,于是公爵勾引上了吉里美的女儿。那时吉里美的钱和钥匙都由女儿保管,老人非常疼爱自己的独生女儿。但是公爵把他的女儿骗到外国去,并引诱她把全部钱偷带出来。公爵得到钱后,就在外国把她抛弃了,那时他们已生下一个女孩(这就是尼丽)。但公爵没有取回婚约,怕日后受到控告。

按照普遍性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妻子应该把钱要回来,去状告这个公爵,可是女孩子太浪漫主义,心高气傲,不要这个钱了,但她的父亲也变得赤贫了。小说一开始就是老人死在马路上。她的女儿尼丽从小缺衣少食,身体很不好,还得了羊角疯病。但她性格倔强。她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差点受到性侵犯,最后被青年作家所救。作家讲了一句话,说“这个女孩有自控的力量”。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能有自控的力量,这句话分量有多重,因为她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最后这个孩子被送到一个善良的家庭,但是已经病入膏肓,最后死在大家的关怀当中。她对于这个作家是最信任的,临终前把她母亲写给公爵的信,交给了他。作家认识到,只要抓住了这个只有尼丽知道的信,就可以控告公爵的证据。但是她却说:“请把信拿给公爵看,我读了《福音书》,知道应该宽恕他,但我不宽恕他,我是为了母亲而不宽恕他..."

通过这段我们会发现,似乎坏人最后没有得到惩罚,而好人,也就这样,好像并没有我们心中所希望的“结局”出现。对此,娄老师说:“复调小说不像独白小说,事事有结果。放眼整个世界,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是未完成的,我们都是在过程中追寻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对陀氏的不同评价

尽管我们在热火朝天地讨论陀氏,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欣赏陀氏,甚至有人对陀氏非常地不屑,比如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说“如果给每位作家打分,陀思妥耶夫斯基连进办公室拿分数的资格都没有。”他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非常粗糙,而且小说中没有正常人,他认为小说展现的人性,应该是广泛的普遍的人性,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都是病态的。除此之外,屠格涅夫对陀氏也是颇不能欣赏,他曾用“俄国文坛新长出来的一根粉刺”去形容陀氏。

陀氏自然不是完美的,但是他的作品价值更多在于表达了人类共通的情感。用顾文豪的话来说“陀氏是利用对话不断质问人的边界和灵魂的边界”。

在接下来的互动讨论中,读者们的着眼点都在“陀氏作品在今天的意义”与“阅读是否有用”上。陀氏的作品是比较深奥难懂的,但真正读下来的人自然便体会到了他的深刻与到位。读陀氏的作品需要许多准备,阅读经验的准备与人生阅历的准备,但不用操之过急,就如同阅读一样,为了阅读而阅读,自然感受不到阅读的美妙之处。阅读陀氏也好,阅读他人的作品也好,都无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阅读的“有用”是潜移默化的,当你将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点点滴滴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所谓的“有用”便会与你不期而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