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亚诺:用文字对抗时间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2014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缓刑地平线兰州晨报张海龙 |
分类: 译文好书推介 |
莫迪亚诺:用文字对抗时间
转自2014.10.11 兰州晨报
文: 张海龙
《缓刑》
[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著
严胜男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8月版
法国小说家,1945年7月30日出生在法国的布洛涅-比扬古。父亲是意大利犹太人后裔,母亲是比利时表演艺术家路易萨·库佩恩。他先后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奖、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法国国家文学奖以及表彰其终身成就的奇诺·德尔杜卡世界奖等。2014年10月9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十五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人。
这个十月的第二个星期四,201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了,新科得主是法国69岁的帅老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这个在国外两大博彩公司的赔率预测榜单上不甚显赫的名字甫一亮相,许多人大呼“爆冷”。其实,在法国文坛他的作品素来都是“热门”。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法国作家克莱齐奥,克莱齐奥和另两位法国作家在法国文坛并称“法兰西三星”,其中一星就是莫迪亚诺。时隔六年后,这颗老星星终于不负众望,“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最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的颁奖词)。
《缓刑》是一部典型的莫迪亚诺式的作品
一开始我并没有想到会是莫迪亚诺获奖,他也算是热门作家,但是不像村上春树和昆德拉那样跑在榜首。但获奖结果出来之后,我也不觉得意外。他在法国算是一个比较主流的严肃作家。他已获得了龚古尔奖、法兰西学院奖的承认,这都是极高的荣誉,从这些方面都可以表明他是一个有实力问鼎诺奖的作家。
一个作家很难完全摆脱自己的童年记忆和生活背景,莫迪亚诺当然未能例外。《缓刑》出版的时候我们加了一个由法国当代知名作家奥利维埃·亚当题的序,我愿意用序言中的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部少见的开诚布公的自传性文本,甚至让我们产生了错觉,以为莫迪亚诺就是在用自己的名字上演自己的生活……说到底,故事的真与假并非问题的所在,令人激动的是那一丝亮光,那卸下防御的叙事,呈现于你的肉眼之下,明明白白,扣人心弦。
《缓刑》是一部蛮典型的莫迪亚诺式的作品:父亲行踪可疑,周遭的大人在干不法的勾当……这些问题一直困扰莫迪亚诺多年,“寻根”和“解密”是他笔耕不辍的一大动力。如果说通过莫迪亚诺的其他作品,读者对他的父亲已经十分熟悉,那《缓刑》最大的亮点在于弟弟这个人物。莫迪亚诺本人的确有过一个弟弟,但弟弟在10岁的时候生病去世了。他和弟弟感情甚笃,但几乎没有在小说中提到过他,除了《缓刑》。但小说中弟弟的存在又是空缺的,就像是一个阴影般的存在。
在法国,作家与作家都有着强烈的独立性,人们都把他们视为独立的存在,我们很难去说通过莫迪亚诺能够想到另外哪个法国作家。但是他诗化的语言和故事细节都给人很深的印象。事实上,莫迪亚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作品风格,即莫迪亚诺式。
莫迪亚诺在中国其实是一个蛮吊诡的存在,他很早就被引介到中国,法语文学圈对他非常熟悉,而广大读者却还是对这个名字挺陌生的。要在中国用最简单的方式介绍莫迪亚诺,每每会扯上王小波,似乎有了王小波的“认可”,也就能证明莫迪亚诺是位还挺厉害的作家。但另一方面,获奖前每次莫迪亚诺有新书在中国出版,总还是有一群死忠粉默默跟随,不温不火。
后一篇:虐恋的需要--《单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