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冯金诺斯 法国文坛的伍迪•艾伦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大卫冯金诺斯微妙奥黛丽塔图主演南方人物周刊李乃清 |
分类: 书评专栏 |
大卫•冯金诺斯 法国文坛的伍迪•艾伦
转自 南方人物周刊
文:李乃清
“从前我总是躲进生活的荒诞性里,作品显得有些滑稽。现在,我跟生活联系更具体了,毕竟在我看来,平淡生活中最真实的英雄主义就是能按时付清账单”
生于1974年,法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导演、剧作家。其代表作《微妙》雄霸法国亚马逊图书销量榜两年之久,创下百万销量奇迹,自己执导的同名电影由奥黛丽•塔图和弗朗索瓦•达米昂出演,入围恺撒电影节最佳改编电影。
“欢迎来到我的地盘。”
一个瘦瘦高高的家伙走了过来,方便面式的浓密鬈发,黑框眼镜品味不赖。
上午10点,大卫•冯金诺斯(David
Foenkinos)穿过家门前的大马路,如约来到密特朗国家图书馆。他的身后,4幢L形玻璃大厦在日光下熠熠闪耀。
“你必须来这里瞧瞧!”专访前几日,他发来热情短信。
自1996年密特朗图书馆建成以来,巴黎东南角这一昔日废弃工业园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科技无人驾驶的地铁14号线、城郊快线(RER)直达图书馆,馆旁立起一座拥有14个大放映厅的MK2艺术影院——当然,这只是该地区雄心勃勃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正如眼前这位新生代作家日益扩张的文艺版图。
“如果你去巴黎几大火车站,最近还会看到我的新书广告。”冯金诺斯顶着他的卷毛头扮了个大鬼脸。
39岁的冯金诺斯,在远离高大上的巴黎十三区已居住多年,从昔日默默无闻的吉他老师,转身成为法国当今炙手可热的小说家、电影导演和剧作家。
他笔下的世界深刻而不沉重,风趣却无尖酸,因擅长以幽默口吻讲述温暖却充满张力的爱情故事,他也被誉为法国文坛的“伍迪•艾伦”。
2009年出版的小说《微妙》(La
Délicatesse)是冯金诺斯的代表作,当年同时入围龚古尔、费米娜等法国四大文学奖,一举囊括10项文学殊荣;这部作品雄霸法国亚马逊图书排行榜两年,版权出售三十多国,创下百万销量奇迹。
“要知道,当你的小说卖了3000本,人们喜欢你;当你卖到40000本,人们会带着点儿好奇对你的成功侧目;等卖到80万本时,等着你的就只剩嫉妒和攻击了。”已是超级畅销作家的冯金诺斯自我调侃起來。
大卫-冯金诺斯(David Foenkinos) 方迎忠
摄
“奥黛丽•塔图选择了我”
2011年,冯金诺斯和兄长斯特凡•冯金诺斯(《午夜巴黎》等电影选角导演)将《微妙》搬上大银幕,他们联手执导的同名电影入围恺撒电影节最佳改编作品。
当被问起女主角为何选择国际巨星奥黛丽•塔图(Audrey
Tautou)时,冯金诺斯不无得意道:“事实上,是她选择了我!”
电影《天使爱美丽》全球热映后,塔图对剧本的选择非常谨慎。“你知道,像她这样的super
star,每月都会收到近百个剧本,但她每年只演一部电影。我告诉塔图,我的书目前畅销榜第一名,第二名是丹•布朗!她也演过《达•芬奇密码》。所有人都知道她是‘爱美丽’、‘香奈儿’,可我写的是真实的人生,一个女人经历的快乐与悲伤。选中《微妙》,是因为她非常喜欢娜塔莉这个人物。”
“这个角色(娜塔莉)对我来说是个挑战,电影开始,她还是个充满希望的年轻女人,然而很快她就要面对丈夫的死亡。我想尝试用一种哀而不伤的方式来传递这种种情感。”从小说到电影,塔图被《微妙》深深吸引,“我很喜欢冯金诺斯讲故事的那种口吻。电影中,他保留了同样的幽默、纤细和自发性,使得这部关乎生命之重的作品处处充满戏剧张力。我太爱那种在哀伤、光明和爱情边缘徘徊的感觉了。”
冯金诺斯自称欢乐的悲观主义者:“幽默,甚至有些令人吃惊的东西,对我来说很重要,即便对于《微妙》这种略带感伤的小说也是如此。我很想在日常生活的图景中,将深刻的内容同轻快的瞬间联结起来。”
娜塔莉,用冯金诺斯自己的话说,他取了个“非常乡愁,非常70年代”的名字。这个年轻美丽的法国姑娘,因为丈夫车祸身亡,美好生活被骤然掐断,直到一个突如其来的吻,把其貌不扬的瑞典同事马库斯带进她的世界。
这则非典型爱情故事的核心就是那个吻,并且还是女方主动。对娜塔莉而言,这是一次“神经元突然爆发的无政府行动”,但对被吻的马库斯而言,这个免费奉送的“吻”,就像克里姆特那幅名作,“表现了人类追求幸福的终极实现”。于是,两个看去毫不般配的人渐生“微妙”情愫……
“这不是一个可以用理性简单思考的故事,故事源动力来自身体的激情。就像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吸引,并不是理性结果,而是凭第一感觉。对我来说,最有趣的是男女主人公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马库斯很爱娜塔莉,但他一度退缩了。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主题:对爱情的恐惧。”
从在孤独中成长、相遇的都市男女,到背负各种情感前进的当代版“美女与野兽”,《微妙》就像一道温柔治愈的文学甜品,对难以言喻的法式浪漫做出了最精确的解读。
“在这个愈发暴力、节奏加速的时代,人们更渴望微妙的感觉,例如一些国家有人会在街上提供免费拥抱;我想,这本书就有点像一个免费的拥抱。”
电影《微妙爱情》剧照
玩笑和现实,生命之轻重
“有那么10年,我活得很拮据。”冯金诺斯无奈地笑笑,往嘴里塞了块羊角面包。成名后,他仍喜欢坐在家门口的连锁快餐店享用早餐。
小说《微妙》诞生前,他其实已出版了7部作品,其中,《傻瓜的倒置:两个波兰人的影响》(2002年莫利亚克奖)、《我妻子的情色潜质》(2004年罗杰-尼米耶奖)、《谁还记得大卫•冯金诺斯?》(2007年纪奥诺奖)曾摘得三个不俗的文学奖,但都叫好不叫座。
“从前我总是躲进生活的荒诞性里,作品显得有些滑稽。现在,我跟生活联系更具体了,毕竟在我看来,平淡生活中最真实的英雄主义就是能按时付清账单。”
这名索邦大学文学系毕业的才子,学生时代还修过爵士乐,20岁刚出头那会儿,他曾是一名吉他手。“我现在真是老了,20年前我曾觉得音乐就是我的生命,但我发现人很难选择他将要变成什么样子。我当时真想成为音乐家,还想过组建乐队,但总找不到优秀的贝斯手,于是我开始全心写作。”
前10年写作生涯,为维持生计,冯金诺斯当过爵士学校的吉他老师,做过出版社接线生,为电影电视写脚本,也不断向杂志报纸投稿,“但都是命题作文。”
2008年11月5日,冯金诺斯坐上城郊快线去赴一个约会,通常,他都喜欢在火车上构思作品。“那天,我想到了艾曼纽•德芙,尤其是她说‘微妙’这个词时的样子。一星期后,我开始写这本书。我保留了原来创作里那些一闪而过的怪念头和生命之轻,然后加上更多严肃和有现实感的东西作为背景。”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濒死经历。“16岁那年我做过一次心脏外科手术,差点死掉,当时我怕极了!至今我都记得在重症病房里的漫漫长夜,但之后我活过来了,这对我是很好的经历。此前我很少阅读,手术后我爱上了文学和音乐,我还去美术馆,也可以真正理解那些画作了。我将自己许多感知写入这本书,当《微妙》获得成功时,我收到许多寡妇的信:你是怎么做到如此精确地写出我的感受的?我想,我毕竟知道从悲伤中重生、慢慢回转到生活中去的感觉。”
《微妙》的爆红,让冯金诺斯实现了经济自由,过上“没有老板,自由写作”的生活。“它就这么火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疯狂而诡异。要知道,这之前7本书几乎无人问津,现在我居然成了大名人!甚至在西班牙、德国都颇受瞩目,很快还会有中国读者。不过,我的生活并没什么变化,我还是自己去购物,给我儿子做饭,开车送他上学。《微妙》的成功是我人生的一段插曲,但并不是全部。”
2011年,冯金诺斯创作了探讨孤独、年老及家人关系的作品《回忆》(Les
Souvenirs),这部小说引起热议并再次入围龚古尔奖,其改编电影也即将上映。
“小说涉及三代人,年迈而孤独的祖父母、正在为晚年打算的父母,和依然在寻找安身立命之处的年轻人。我从不写自己的故事,但这里有我的切身感受,人对自己的父母及祖父母有多少了解?你如何看着他们老去直到八九十岁?你得承认,年轻人和老年人在一起时会觉得很不舒服。书中我让每个人物都讲一个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当一个人把他的回忆交给你,你会理解一些关乎生命本质的东西。”
《微妙》中文版书封
在这样的年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小说《微妙》里你穿插了一条如果列侬不死他会出的专辑列表,2010年你还写过一本传记《列侬》,你是他的粉丝吗?
冯金诺斯:
是的,从16岁起我就是列侬的超级粉丝,我写了很多关于他的东西,听他所有的歌曲,我用了20年时间来研究他,等成熟后花了一年写成这本书,它不像我其他小说那样畅销,但它的写作对我本人很重要。
这是一本彻底的传记,就像列侬自己在讲他的故事。我花了很多笔墨写他不幸的童年。他5岁时家庭发生变故,母亲走了,父亲也离开了他。列侬由婶婶抚养长大。15岁时,他发现母亲其实同自己住得很近。对一个人来说,很难接受母亲离开你了,但她就住在两英里外,有新的家庭和两个孩子,仿佛她从不在意他,之后他们彼此联络,但她又死了,被一个喝醉的邮递员杀了。直到列侬成名,他的父亲才重新出现。书中,我用了超过30页讲他当时的感受,一旦你理解他的童年,你就理解了他的一切。列侬是很有感召力的大明星,可他非常脆弱、不够自信,你可以从他的童年找到这一切的原因。
我还写了他和小野洋子的爱情,尽管这个女人很疯狂,许多人说她要为披头士的解散负责,但我挺欣赏她,我认为是她帮助列侬活了下来。当他们相遇时,列侬27岁,摇滚明星最危险的年龄,他那时沉迷毒品,非常抑郁。当她进入他的生活,那是种精神性的纯粹完美的爱情。我在这本书里说了我所知道的一切,即便他的思考有我想象的成分,事实部分却是真实的,这是关于列侬的真实的故事。
我在火车站看到预告,你9月即将面世的新作《夏洛特》也是一本传记?
冯金诺斯:
是的,这本书讲述了德国犹太裔女艺术家夏洛特•萨罗门(Charlotte
Salomon)的故事。她是位绘画天才,然而在世时毫无名气,1942年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她才26岁,而且已经怀孕了,非常悲惨的故事。
8年前,我在法国看到了她的艺术展,得知她的生平。这是一批带有强烈自传性的画作,几百幅作品连贯呈现,就像在看一本小说:她的童年,她如何逃离家族史有自杀倾向的阴影,她喜欢的音乐,她和一个歌手的爱情,所有故事都强而有力地呈现在她的画作里,一个奇异的世界。当我看到这些画时,我深受感动,这是我生命中最奇特的时刻之一,就像为了看到它们我已期待了半辈子。我为她着迷,在德国做了很多调查。这是第一本把我自己写进去的小说,虽然写得不多,但我讲述了自己对她的感觉,以及在德国的旅程。
你被媒体比作“在女人耳边讲悄悄话的情人”,你很了解女人?说说你心目中的完美女人?
冯金诺斯:
我努力不让自己给“完美”下定义,对我来说,“完美”意味着给人惊喜,那个女人,应该就像一个我从没去过的国家。当然,关于女人的许多事情我都感兴趣,我认为我可以欣赏各种女人。作为作家,你一定要去了解一些感性的事物,这很重要,其实我对女人的了解还很少,更遗憾的是,我完全不了解中国女人。
娜塔莉那样的女人是你所欣赏的?
冯金诺斯:
当然!她是我创造出来的,我喜欢娜塔莉的许多方面,她就像一趟旅行,穿越了脆弱和坚强,有时她非常柔弱,我喜欢那种能引起男人保护欲的女子。但另一方面,女人在许多场合其实比男人更坚强,娜塔莉就是这样,我不喜欢像小野洋子那样太过强势的女人,但我也不喜欢她们过分软弱。
你今年很快就40岁了,从青年迈入中年,会不会有变老的恐惧?
冯金诺斯:
我仍然39岁呢!(冯金诺斯10月生日)变老没问题,但你没办法过同样的生活,旅行、跳舞等等,不过对我来说,这些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你做了什么。我很高兴能在这样的年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自由地旅行、创作。但另一方面,40岁让我感觉有些特别,这是列侬被枪杀的年纪。一想到这点我就觉得有点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