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冯金诺斯:微妙是一种温柔善意的生命元素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大卫冯金诺斯微妙奥黛丽塔图主演信息时报潘晓娴 |
分类: 相关新闻 |
大卫·冯金诺斯:微妙是一种温柔善意的生命元素
转自 2014-07-24
信息时报 文: 潘小娴
大卫·冯金诺斯
《微妙》
[法] 大卫·冯金诺斯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6月
《微妙》是法国新生代作家、导演大卫·冯金诺斯的第八部作品,2009年出版后即入围法国四大文学最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雷诺多奖、费米娜奖和美第奇
奖),一举囊括十项文学殊荣,并迅速成为超级畅销书,销量逾百万册,雄霸法国亚马逊畅销排行榜两年,版权销售三十多国。由作者本人和其兄长共同导演的同名
电影于2011年首映,由奥黛丽·塔图和弗朗索瓦·达米昂等知名演员倾情演绎,入围凯撒电影节最佳改编电影。女主角奥黛丽·塔图盛赞说:我很喜欢作者讲故
事的方式,那种口吻。我实在太爱那种在哀伤、光明和爱情边缘徘徊的感觉了。
7月20日,大卫·冯金诺斯莅临广州方所书店,举行读者见面会。信息时报记者专访了大卫·冯金诺斯。
关注细节,是浪漫的微妙开始
信息时报:请解释一下“微妙”这个词在《微妙》一书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大卫·冯金诺斯:微妙就是能够去关注别人的感受,倾听别人的心声。就是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体现出一种温柔,然后表现出善意,这是一种美妙的生命元素。温柔与善意,就是《微妙》整部书所要表现的一个核心概念。
信息时报:《微妙》的扉页收录了齐奥朗的话,书中还多处提到了齐奥朗的《苦涩三段论》。请问,你非常喜欢齐奥朗的作品吗?齐奥朗是否对你的《微妙》创作有所影响?
大卫·冯金诺斯:齐奥朗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这本书里面除了引用他的话,也列举了很多他喜欢的画家、作家,我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认识更多的艺术家。
齐奥朗是罗马尼亚人,是有点偏悲观的哲学家,虽然他悲观,但却很幽默。小说《微妙》的男主角马库斯有些悲观又非常幽默,而且他的幽默带有我非常欣赏的东欧
气质,有点荒诞,有点滑稽,有点疯狂,这让马库斯看上去有些倒霉,生活也有些沮丧,但是他身上所具有的幽默因子,却使他时刻充满柔情。而正是这种幽默与柔
情,让马库斯呈现出一种吸引人的的温柔与善意,也让美丽知性的娜塔莉对他另眼相看,以主动的“一吻”拉开了一段微妙爱情的序幕。
信息时
报:小说写知性优雅的娜塔莉与弗朗索瓦第一次见面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也特有趣。其中讲到弗朗索瓦认为第一次约会的女人,该喝咖啡、喝茶、喝红酒、喝苏打
水、喝哪种果汁的问题,最后是娜塔莉要了一杯杏汁,正中弗朗索瓦的所想——杏汁有点特别也有点古怪,符合弗朗索瓦对女性的幻想。于是爱情的幻想闯进了他们
的现实。这个情节非常微妙,对饮品的解读非常好玩。这个细致好玩的情节,来源于你的经历吗?
大卫·冯金诺斯:我是对细节非常感兴趣的,
因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相遇,可以有好几百种方式。我个人是非常关注细节的人,当你第一次遇到你不认识的人的时候,第一次你跟他一起坐下来,你对他的第
一印象就来自于他点什么样的东西,不管是一杯茶还是其他什么饮品,都会对你造成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这也就是小说的主题,第一次见面就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在
里面。好玩的是,自从我写了这本书,好多女性在跟我见面的时候,都会点一杯杏汁了。
信息时报:娜塔莉与丈夫弗朗索瓦生活得像爱情神话里的两个孩子。你在小说中也提及娜塔莉不理解“夫妻之道,需要经营”的说法。这样的婚姻很浪漫,你觉得这种小说中的童话爱情生活在现实中可能实现吗?你觉得真正生活中的浪漫应该怎样可以实现?
大卫·冯金诺斯:娜塔莉与丈夫弗朗索瓦的爱情,开头就像一个童话一样,这童话有一种荒诞,像天堂里面的幸福一样,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他们两个人都沉浸
其中,都感到非常快乐。但不可否认,在真实的生活中,这种幸福的确非常少见。因为少见,或许我们更是对它充满了向往和期待。这种向往和期待,其实也同时对
婚姻爱情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角度。
我觉得当你开始关注一些很细节的东西,这就是浪漫的微妙开始。这在生活中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你去
关注细节,你就会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以及彼此之间的微妙幸福。比如说,娜塔莉后来收到马库斯赠她的皮礼士糖,这可以使两个看上去毫不般配的人借由某种
“微妙”渐生情愫,令两个遭受过不幸的人,对生活的味觉也在慢慢复苏。
不完美的微妙感觉,是最感动人的
信息时报:丈夫弗朗索瓦遇车祸死后,沉浸痛苦中已经心灰意冷的娜塔莉,在某天却给了其貌不扬的同事马库斯一个“无动机行为”的意料之吻。吻,让两个很不
般配的人之间情感“微妙”地变化和演绎。但当一切感觉都快成熟时,马库斯却有些想逃避。这是否有些影射现代都市男女,都有一种恐爱的情绪?
大卫·冯金诺斯:恐爱,是我喜欢的主题,也是本书想延伸的另一个爱情主题。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一个人呆着挺好的,不会受到伤害。如果你没有习惯一直
去爱,那么你在爱开始时就会很怕表现得不完美,这是不完美的微妙的感觉,其实也就是爱情里最美好最让人感动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才会自己走进去经历一番,
即使明知道伤痛和伤害,也不害怕。就算曾经逃避过,最终还是勇往直前爱下去,就像《微妙》里的娜塔莉与马库斯一样。
信息时报:《微妙》的最后说到马库斯和娜塔莉逃离城市,来到了娜塔莉的祖母居住之地,故事到此戛然而止。这个结局是不是意味着他们两个互相救赎,各自把对方从不相信爱情的阵地里拯救出来?
大卫·冯金诺斯:对我来说,《微妙》的主题就是让娜塔莉重生,能够发现新生活。虽然他们之后会发生什么小说没有交代,但至少在结局的时候我让她走出了伤痛,马库斯算是救赎了娜塔莉。
很多读者建议我写个《微妙二》,说说接下来的故事会是什么样的。但我不是美国式的电影导演,一定要搞一二三集,还是留个结尾让读者去补充和想象更好。
米兰·昆德拉说,很喜欢《微妙》
信息时报:《微妙》是你创作的第八部作品,请问《微妙》与你之前创作的七部作品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突破?《微妙》入围法国四大文学最高奖项。你个人觉得,你的《微妙》为什么会深受读者欢迎?
大卫·冯金诺斯:要说创作有什么不同,就是“微妙”这个词吧。《微妙》这本书上架的时间很恰当,就像小说里的马库斯一样,总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娜塔莉面
前。《微妙》在法国出版的时候是2008和2009年,那个时候碰上法国经济危机,可能人们都缺乏安全感,都想要寻求一种温情的东西,而《微妙》恰恰就是
一部表露温柔和善意的作品。还有一点,可能娜塔莉和马库斯之间这种微妙的牵绊比较奇特,尤其是娜塔莉,一个知性美丽的女性,拥有童话般的爱情,童话破灭
后,又遇见了幽默忧郁的马库斯,两个一点不协调的男女,以一吻倾情。很多女性读者可能会把自己带入到娜塔莉这个角色中去,这也许也是小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吧。
信息时报:小说中的人物性情都非常具有东欧气质,想问问,你喜欢哪个东欧作家的作品?很多东欧作家都喜欢写政治历史之类的大题材,这样比较容易获得关注。你今后会写这类型的作品吗?
大卫·冯金诺斯:我非常喜欢东欧文学,米兰·昆德拉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我小时候就开始读米兰·昆德拉的书。意想不到的是,在《微妙》出版之后,米
兰·昆德拉给我打了电话,说他很喜欢《微妙》,然后还给我画了六幅系列画,并签了名字赠与我,这对我来说就像是做梦一样。
我写过很多种类型的书,只不过《微妙》是介绍到中国的唯一一本,恰好又是关于爱情的,所以就会给大家造成一种印象,我是写爱情的。透露一下,我下一部书会写一个死在德国集中营里的女画家。
前一篇:奇石中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