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阮义忠:“当代艺术,缺少一种温暖”

(2014-01-17 14:51:05)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

阮义忠

想见看见听见

台湾摄影家

新闻晨报徐颖

文化

“当代艺术,缺少一种温暖”
转自 2014年1月16日 新闻晨报 文:徐颖
阮义忠:“当代艺术,缺少一种温暖”

    很多年前,阮义忠5岁的儿子有一天突然问他,什么叫信仰。这位差点被问住的摄影师后来这样答道:“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相信爸爸妈妈是爱你的,这种永远不会变的爱,就是信仰。 ”前天晚上,有着“中国摄影教父”之称的阮义忠携个人随笔集《想见 看见 听见》在季风书园举办读者见面会,他告诉读者,“摄影,就是我的信仰。因为无论发生什么,我对它都是永远不会变的爱。 ”

开工作坊传授暗房技术

    阮义忠此次来沪,演讲题目却是“我为何写作”。已经64岁的他,早年是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很多摄影爱好者远道赶来,席地而坐。这些人中,不少是“阮义忠摄影工作坊”的学员。

    多年前陈丹青曾说过, 大陆关注“世界摄影”,或称之为“严肃摄影”的人士,若其年龄正在四十岁上下,那么,阮义忠的名字想必在他们心中无可替代——他是一位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

    三十多年的摄影生涯,他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地区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办《摄影家》杂志,撰述《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摄影美学七问》等书,在摄影界引起很大反响;他的五部摄影集《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四季》使他成为世界知名摄影家。

    即将从台北艺术大学退休的阮义忠,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先后在杭州、成都开设“阮义忠摄影工作坊”,每期2招十个学生,集中学习一周,上午学习理论,下午学习在暗房冲印、放大照片。

    阮义忠说,在大家都要忘掉传统相机,不注重摄影的人文精神时,“我希望把我的理念传给年轻的一代,教他们那些快要失传的暗房技术。大家都在拥抱新技术,我刚好相反。快没有的东西,要多多拥有。多拥有一天,就是多一天幸福。”阮义忠还骄傲地说,迄今为止,他没有一张照片不是自己亲手放大的。现在这样做的,大概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人。

把镜头对准家乡和土地

    阮义忠是台湾地区宜兰头城镇木匠的儿子,童年时他拼命读书,发誓不要跟父辈一样在土地上过活,“那时的我,认为所有和泥土有关的东西都是卑琐的”。但就是这样一个曾经对土地如此抗拒的人,后来却拍出了一系列反映“人与土地”亲密关系的照片。而改变这一切的,正是摄影。

    “如果当地人和他的生活对你没有任何意义,你就会像个呆子,背个相机在大街小巷里乱晃。”阮义忠曾经背着相机“乱晃”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他把相机对准那些完全不会排斥他的人——家乡土地上的人。

    1975年,阮义忠转到《家庭》月刊工作,他接到一个任务,介绍台湾普通人旅游的地方。阮义忠想把自己的摄影经验植入进去,便从一些没有被现代文明干扰的乡下开始,第一期是他故乡的渔港。“在当时那绝对不是一个观光景点,顶多吃吃海鲜。”阮义忠拍渔民作业,市场买卖,老人在码头旁边下棋,妇人补破网的照片……

    演讲中,阮义忠说,“摄影给我的最大的满足在于,感动的那一刻和创作同步。我有一种生命很充实的感觉——我感到别人生命,因为我按下了快门,而和我的生命叠印在一块儿。我们本来是陌生人,而两个陌生人因为因缘巧合而遇合时,我的生命宽度扩展了,我的生命深度也增加了。这种很丰盛的感受是其他创作得不到的。”

    边拍照边写专栏的他,写下了这样的感慨,“最美的风景就是人的生活方式”。没想到,这个专栏意外走红,这句话也成了阮义忠摄影的最好注脚。

选择用照片传达人性善面

    阮义忠始终在“凝视台湾即将逝去的人文价值”。他拍下了人与土地,拍下了失落的优雅,有人说,他赶上了一个摄影的黄金时代。

    可阮义忠却不这么认为,“你生长在哪里,就要用你的眼睛去捕捉你成长中最难忘的东西,把你的情感和怀念,一点点的爱和一点点的恨都表现出来,这些都会引起人的共鸣。生在哪里,心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土地和故乡。”

    在这个人人都是摄影家的年代,阮义忠说,现代人拍照太不慎重了,随便拍,“好照片是天时地利人和,但现在人大部分丧失了这种创作态度。如果你的态度都在的话,那么哪个年代都是摄影的黄金时代,摄影最重要的还是要注入你的人文精神。”

    谈到对当下摄影作品的看法,阮义忠表示,他对当代艺术完全没办法接受,“缺少一种温暖,冷冰冰的。每个创作者都有不同的人生观,我觉得现实生活已经够苦了,你何必在艺术上再让人家尝到苦头、难受呢?你表现了苦难之后,如果不是透过苦难让人家看到人性光辉,彻头彻尾只是表现苦难,那于事何补呢?所以我宁可选择用照片传达人性善面,让人家看到一点温暖、希望。”阮义忠认为,一个影像若能穿越时空,还让人有所感动,那就是好作品。

上海译文微信公共账号:上海译文,欢迎添加关注

解码《未来》第四讲:创智未来鈥斺3D打印与人工智能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