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棒,布克奖终于给了部艺术作品--班维尔,《无限》的世界

(2013-11-28 16:28:14)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

约翰班维尔

无限

布克奖获奖作品海

新书发布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真棒,布克奖终于给了部艺术作品
--班维尔,《无限》的世界
真棒,布克奖终于给了部艺术作品--班维尔,《无限》的世界
“我三四个月就写一部本杰明·布莱克小说。一部班维尔小说却要花三到五年时间”。其原因在于:“本杰明·布莱克是一位匠人,班维尔是一位艺术家”,“班维尔小说需要专注,布莱克小说则需要自然流畅”。
--2005年布克奖获得者约翰·班维尔

《无限》是约翰•班维尔向德国戏剧家海因里希•克莱斯特的剧作《安菲特律翁》致敬的杰作。班维尔运用摄人心魄的散文语言,从不同叙事角度,捕捉了阿顿庄园中仲夏时节里短短一天内所呈现出的发人深思的精彩奇妙和无穷魅力。

难度创作:彰显小说的文学性
文:殷书林
真棒,布克奖终于给了部艺术作品--班维尔,《无限》的世界

享有“语言大师”、“文体大师”、“作家的作家”等美誉的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1945—)一贯以其小说的艺术性而自诩。2005年,在小说《海》(又译《大海》)赢得布克奖之际,他带着一脸严肃和孤傲称:“真棒,布克奖终于颁给了一部艺术作品”。获得布克奖之后,他名声大振,但是,在之后的三年里,令读者颇感意外的是,他开始创作通俗小说,以本杰明·布莱克为笔名接连发表了三部通俗犯罪小说《堕落的信徒》、《银色的天鹅》和《狐猴》。直到2009年,继《大海》之后的第一部严肃小说《无限》才得以问世。也正是这部小说发表后不久,班维尔因其小说的“高超的艺术性”而获得了著名的卡夫卡奖。

在小说创作中,班维尔继承了詹姆斯·乔伊斯、塞缪尔·贝克特等爱尔兰老一辈作家对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探索和追求。他称自己的犯罪小说为“布莱克小说”,称其严肃小说为“班维尔小说”。他用亲身经历和体验切身感受到了创作通俗小说与创作严肃小说之间的差异。在2009年《巴黎评论》的专访中,班维尔称:“如果写犯罪小说,我一天能写两千五百字,而写班维尔小说时,一天能写二百字就很满足了。写一部班维尔小说要长达五年之久”。在2011年接受克里斯托弗·毕格斯比采访时,他再次强调了创作不同类型小说的不同感受。他说:“我三四个月就写一部本杰明·布莱克小说。一部班维尔小说却要花三到五年时间”。其原因在于:“本杰明·布莱克是一位匠人,班维尔是一位艺术家”,“班维尔小说需要专注,布莱克小说则需要自然流畅”。

正是由于他的专注和他对小说艺术的孜孜探求,班维尔的严肃小说同乔伊斯和贝克特的小说一样,给读者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难度,不少英语国家的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也离不开词典,甚至望而却步。对此,班维尔并不以为然,他鼓励读者说:“如果你调到了正确波段,回报将是丰厚的”。

要“调节到正确波段”,克服阅读难度,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有必要对班维尔的创作生涯和创作理念做一个简要的了解。

班维尔的爱尔兰生活背景与成长经历与他的创作休戚相关。他出生在爱尔兰东南角的一个小镇——威克斯福德,父亲是一名汽车修理厂的职员,母亲是家庭主妇。班维尔从小受天主教影响颇深。他先后就读于以严厉著称的天主教学校——基督教兄弟会学校和圣彼得男子中学。他母亲曾期望他中学毕业后继续进大学深造,将来成为一名建筑师,然而,他为了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故意在高考中失误,与大学失之交臂。因此,高中毕业后,他便在爱尔兰国家航空公司任职,担任电脑操作员,这一工作既满足了他的旅游愿望,也使得他能在工作之余进行文学创作。未能进入大学校园使他从一开始就免受学院式培养模式的束缚,是他的小说之所以卓尔不群的一个原因。尽管十几岁时,他便背弃了天主教,但是,受其影响,他养成了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坚持白天工作,夜里创作,即使在担任《爱尔兰新闻报》、《爱尔兰时报》和《纽约书评》的文学编辑时,亦是如此。在创作之初,对他而言,“艺术是一种新的宗教”,创作似乎是他能够达到神圣境界的一个途径,因此,他笔耕不辍,矢志不渝。

班维尔的创作深受爱尔兰文学大师和欧美其他一些文学大师的影响。大约在十二岁时,他就开始学习创作,起初,受到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的影响,他自称乔伊斯是他的“引路人”。在创作风格上,班维尔更倾向于贝克特,作品更具荒诞与幽默色彩,他喜欢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贝克特的作品。同时,他的作品里也隐约浮现着纳博科夫、卡夫卡等名家的影子。他欣赏卡夫卡特有的描写细节的功力,把事情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他把卡夫卡日记里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终生座右铭,即:“艺术家是一个无话可说之人”,意思是是说,艺术家在作品中不发表评论,而是去书写,去见证。他在创作中也确实是在恪守这一理念。

另一个对班维尔的创作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绘画艺术。十五岁时,班维尔开始学习绘画,虽然后来他发现自己缺乏画家的天赋,但是,学习绘画这一经历教会了他“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去审视世界”,深刻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他作品中的细腻描写、丰富色彩和诗情画意与他对绘画的研究不无关系。

班维尔不仅对文学和绘画艺术情有独钟,他对天文学、数学和物理等自然科学也颇感兴趣。他的作品中的人物不乏艺术家和科学家。《无法企及》中的主人公维克多·麦斯凯尔和《海》中的主人公麦克斯·莫顿都是艺术史学家;在他的科学四部曲中,《哥白尼博士》和《开普勒》的主人公都是天文学家,《牛顿书信》中的牛顿是物理学家,《梅菲斯特》中的梅菲斯特是一位数学天才。《无限》中的老亚当也是一位理论数学家,他创立了“无限论”等诸多理论,提出了时间的基本微粒“时子”等科学假定。这些对普通读者而言都可能给阅读带来些许障碍。但是,班维尔认为,“科学与艺术同源……二者具有相同的过程和相同的愿望。科学家的愿望是强加给世界一个体系,艺术也同样如此”。因此,他的小说是在试图“描述这个世界,描述生活在这里是什么样子,描述活着时的感受,描述这种非常非常奇特的现象”。

在“描述这个世界”的过程中,班维尔擅长从平凡生活中挖掘出其不平凡之处。他认为,艺术家是生活中的“间谍”,要去细心观察生活,去见证现实;艺术要表现的是:“平凡根本就不平凡,不存在平凡,一切都很奇特,一切都很神秘,并给我们卑微的生存带来一抹神圣色彩”。在《无限》中,老亚当虽然功成名就,但是,对他而言,“真正神秘莫测的人是那些他最熟悉的人——他那伤心的妻子,被忽视的儿女,还有他梦寐以求的儿媳”。在小说的结尾,尽管结局圆满,但是,世界的神秘性却依然如故:“这就是凡人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什么都没有失去,一切都得到了解释,同时,一切依然保持着其神秘性”。班维尔的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能从平凡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于细微和平凡之处见灼知。

班维尔的小说还具有诗一般的特质。他在创作生涯中一直致力于“使小说成为一种诗歌形式,赋予它以诗歌的厚重与凝练,同诗歌一样苛求”。这种诗歌特质一方面体现在其小说中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节奏,另一方面体现在其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班维尔认为,艺术“是一个表层。它就是我们唯一能看见的东西……然而,这个表层是真正的深髓所在”。读他的小说,单从语言表层上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审美愉悦,仔细品味之后,更能体会出其中哲人般的洞察力、睿智与幽默,余味无穷。

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班维尔的小说通常集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诸多后现代主义特点于一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增添了读者在欣赏其作品的难度,但是,只要你“调到了正确波段”,你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一些评论家称,与《大海》相比,《无限》体现了更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这话并非过讲。班维尔是一位追求完美的小说家,他信奉贝克特的名言:“再失败一次,但要失败得更好”。他创作的每一部小说都是一种自我挑战,是不断探索的结果。《无限》的文学性不仅体现在他一贯秉承的语言大师的语言功力和绘画大师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更体现在他那种元小说式的叙事以及后现代式诙谐与幽默。

班维尔自称,《无限》构建于古希腊神话安菲特律翁的故事,甚至最初曾想直接用“安菲特律翁”作为小说的标题。安菲特律翁是底比斯将军,当他远离家乡率兵征战时,一天夜里,宙斯假扮成安菲特律翁,诱奸了他的妻子阿尔克墨涅,巧合的是,第二天清晨,安菲特律翁征战归来,迫不及待与妻子交欢。结果,一对双胞胎就此诞生,一个是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一个是安菲特律翁之子。这一神话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戏剧,索福克勒斯曾把它改编成悲剧,莫里哀和海因里希曾把它改编成喜剧。班维尔对海因里希的这一喜剧评价甚高,但他认为,在英语世界里,人们对此知之甚少,因此,他曾在2000年根据海因里希的作品把《安菲特律翁》搬上爱尔兰的舞台。在《无限》里,班维尔仍然借鉴了海因里希的喜剧版本,但是,他既不是在刻板地翻译,更不是肆意改编,而是经过了巧妙的艺术化处理。正如班维尔所言:“小说就是小说,它们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自身的规则。”

《无限》中虽然讲述的是仲夏时节在亚当·戈德利家发生的“一天的故事”,但是,安菲特律翁这一神话却贯穿全篇。在第一部分,班维尔演绎了一出后现代版的《安菲特律翁》:宙斯还是原来的宙斯,只是安菲特律翁和阿尔克墨涅换成了小亚当和他的妻子海伦;在第三部分,海伦作为一名演员,正好要在一出新改编的《安菲特律翁》里扮演阿尔克墨涅这一角色,练习台词,其中还穿插讲述了安菲特律翁这一神话故事。

与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刻画不同,《无限》中的人物及其关系并不复杂,但是,似乎很难说有主次之分,所有人物都是通过一个个精致的情景或故事碎片展现给读者,拼贴而成为一幅人物全景图。所有人物都可谓是“困境中之人”。老亚当毕生投身科学研究,曾饱受同行的嘲讽和排挤,对妻子和儿女深感愧疚,中风后变成了一个植物人,处于弥留之际仍然有许多未实现的愿望;他的现任妻子乌尔苏拉精神孤独,酗酒成瘾;小亚当忧心忡忡,担心漂亮的妻子海伦会离他而去;海伦怀揣远大抱负,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大红大紫的明星,遗憾的是,她依然只能演一些配角,如阿尔克墨涅;佩特拉原本热心期盼心中的白马王子瓦格斯塔夫的来访,可是对方对她却视若陌路,不理不睬,反而与海伦一起漫步到小山上幽会,气急之下,她再度割腕;瓦格斯塔夫与海伦一样梦想成名,想成为老亚当的授权传记作者,不巧的是,老亚当已不省人事;艾薇的祖辈曾是阿顿庄园的主人,可现在她仅仅拥有庄园里的一座小屋,沦为佣人,侍奉老亚当一家……就连宙斯也不例外,长生不老的他渴望死,渴望凡人间的情爱。

元小说式的叙事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而且班维尔在这方面还有所创新。班维尔选取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者,令人称道。作为宙斯的儿子、众神的信使和亡灵的引路者,赫尔墨斯身兼多职,几乎无所不知。然而,他并非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就像他在小说中所述,有时候,他无法知道人们做了些什么,“只好依靠道听途说了”,因为“仅仅有些时候我才是全知全能。”在叙事中,赫尔墨斯还时不时插嘴,或感慨,或诙谐,或俏皮。他甚至还偶尔怀疑自己的身份,问自己:“我现在是谁呢?”。他还提醒读者:“我并非只会讥笑和嘲讽,我也有我较温柔的一面”。

除了赫尔墨斯,老亚当、甚至医生福笛也担当着叙事者的角色。在众人、甚至在医生看来,中风后的老亚当与死无异,但是,他的意识仍然在流动,他的记忆和回忆把读者带到了他辉煌的往昔岁月。在小说中,有时,赫尔墨斯与老亚当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令读者难辨,却也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班维尔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当然,那些神灵是亚当·戈德利的心理活动……那一切全都发生在他脑海里。”这一说明对深入理解这部小说颇具指导意义和启示。

不论叙事者是赫尔墨斯还是老亚当,班维尔始终擅长使用第一人称叙事,这也是他小说中的一贯特点。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讲,他的小说都具有自传性,《无限》更是如此。对此,班维尔曾说:“真的,我的所有作品,即使是关于第三人的作品,都是以第一人称叙事。如果我的所有作品汇集成一大部,它可以被称为《证据之书》,因为我认为那就是艺术的本质。它是关于一个人的记录。”读过近些年有关班维尔访谈文章的读者,不难发现,班维尔与老亚当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下面仅以老亚当的一段独白为例便窥见一斑: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我是鄙视的。当他们最终明白了我的理论无可辩驳时,他们又是如此谄媚和阿谀奉承。然而,当时,难道我就不鄙视我自己?鄙视我自己和我的成就?鄙视我那个备受关注的“成就”,那个我应该感到极其自负的那个成就?哦,并非是说我认为我的成就比任何人的成就逊色,事实上,我认为它胜过任何人的成就,比我任何一个同行的成就都高出一筹。对我而言,只是因为那成就还远远没有达到我心中的目标。你明白这一点。世人总是动辄就惊诧不已,然而,内心的自我——这个目光锐利的监视者——却能识破所有诡计,所有投机取巧,因此不会上当受骗。”

诙谐幽默是《无限》中体现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同贝克特相似,班维尔的作品悲观色彩浓郁,“因为生活就是一片黑暗”。但是,与他的前期作品相比,《无限》中添加了更多的轻松幽默成分。除了丰富的后现代式文字游戏,形象生动的的比喻,班维尔善于在作品中模糊真实与虚构、现实与想象、回忆与幻觉之间的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变幻莫测。他还运用时间误置、年代错位等多种手段为小说增添了诙谐和幽默的基调,给读者带来愉悦。小说的时代背景似乎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火车是落后的蒸汽火车,邮递靠的是驿马邮政,但是,老亚当的无限论推翻了包括相对论在内的众多理论,他的那辆老爷车竟然是靠海水驱动的绿色能源汽车。在班维尔的笔下,海因里希变成了名人,而歌德则几乎被人遗忘;瑞典成了一个侵略、好战的国家……这些看似荒诞,如若仔细品读,着实值得玩味。

在就《无限》接受采访时,班维尔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的创作意图,他希望这类小说“给读者提供愉悦和一丝感悟,使我们理解周围世界的感官神经更加敏锐”。作为读者,我深刻体会到班维尔在这部小说中完美实现了他的初衷。而作为译者,我心怀敬畏,尽可能忠实地传递出作者的意图和原作的艺术魅力,但由于能力和时间所限,译文中难免出现纰漏,希望行家与细心读者赐教。

上海译文已出版约翰·班维尔作品
真棒,布克奖终于给了部艺术作品--班维尔,《无限》的世界
《无限》
作者:(爱尔兰)约翰•班维尔
译者:殷书林
ISBN:978-7-5327-6196-8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装帧:精装 内附精美世界名画明信片
定价:38 元

    仲夏的一天,戈德利一家守候在病危的父亲老亚当的病榻前,全家人的关系敏感而紧张。妻子乌尔苏拉精神孤独,酗酒成瘾;儿子小亚当忧心忡忡,担心漂亮的妻子海伦离他而去;海伦抱负远大,一心想出人头地成为明星;女儿佩特拉孤僻敏感,目睹心上人与他人漫步幽会而割腕……

    同时,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正默默地记录观察着这一家人,怀着困惑与嫉妒的心情旁观着这些玩物的滑稽表演。主神宙斯则一如既往地渴望凡间的情爱,伪装成小亚当去勾引海伦。

真棒,布克奖终于给了部艺术作品--班维尔,《无限》的世界
《海》
作者:(爱尔兰)约翰•班维尔
译者:王睿
ISBN:978-7-5327-6125-8/I.3636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装帧:精装 内附精美世界名画明信片
定价:32 元

    艺术史学家马克斯•默顿回到了他儿时的海滨小村。如今的他,既要逃避人生新的离愁,又同时要面对往昔记忆的折磨。多年前的那个夏天,格雷斯一家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马克斯被格雷斯家的双胞胎姐弟克洛伊和迈尔斯深深吸引,很快卷入了他们的生活——既充满诱惑,却又狂躁不安。接下来的故事却困扰了马克斯的余生……

活动通告:
约翰•班维尔小说《无限》新书发布会
(http://www.douban.com/event/20339703/)
真棒,布克奖终于给了部艺术作品--班维尔,《无限》的世界

12月10日晚19:00,上海译文出版社联手富达来中心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芬尼根的守灵夜》译者戴从容老师,上外副教授及小说《无限》的译者殷书林一起参加《无限》的新书发布会,与大家一起畅谈班维尔的小说艺术以及爱尔兰文学的无穷魅力。欢迎您的加入!

转发相关微博条目:http://weibo.com/2985201674/AkNp1qqeV 关注@富达来中心_前爱尔兰中心 并且@您的三位好友的读者有机会赢取精美奖品

时间:
2013年12月10日19:00-21:00

地点:
富达来中心(上海黄陂北路227号中区广场203单元)

嘉宾:
戴从容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芬尼根的守灵夜》译者)
殷书林 (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无限》译者)

活动流程:
1. 爱尔兰大使馆专使发言
2. 主持人介绍作者约翰•班维尔及其新作《无限》
3. 两位嘉宾简单介绍爱尔兰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4. 两位嘉宾就小说《无限》对谈
5. 读者提问

报名方法:
1. 发送姓名及联系方式至邮箱:info@forterraconnections.com
2. 电话报名:021-63273366*2004
3. 活动现场有少量《无限》和《海》图书销售
4. 参加活动的读者皆可获得小说《海》的精美明信片一套。

上海译文微信公共账号:上海译文或者扫描附图中的二维码,添加上海译文官方微信账号,获取更多好书信息 
重松清《你的朋友》书摘(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