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哈扎尔辞典》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哈扎尔辞典减肥豆瓣辞典小说文化 |
分类: 书评专栏 |
《哈扎尔辞典》阅读小记,未校对,有错别字请指出。
即便是再版,但《哈扎尔辞典》绝对是2013年度最值得一读的小说。吸引我们阅读这部小说的元素有很多——上一版本的《哈扎尔辞典》在市面上几乎绝迹,在网上的价格亦被炒得很高;小说有中国三位翻译大家共同翻译,戴骢、石枕川、南山三位翻译家的名字对于俄语及法语文学爱好者来说应该是极为熟悉的;小说讲述了一段关于哈扎尔民族的历史,而哈扎尔民族或许我们并不了解,但它的另一个称呼“可萨人”,相信喜欢中世纪欧洲历史的人一定很有兴趣;书中作家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带给了读者很多关于梦境与现实之类的哲学问题的思考,因此《哈扎尔辞典》也可看做是一部哲学小说;更为重要的是,全书采用了“辞典体”的创作形式,现代文学的诸多表现形式都可以在书中寻找到踪迹,可以说《哈扎尔辞典》在文体上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因此去评论《哈扎尔辞典》这部复杂、宏大的作品,泛泛而谈必将乏味,我觉得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本书时都会有自己侧重的部分,对于我来说,小说给我震撼最大的还是在于文体方面。同时由于《哈扎尔辞典》的叙述形式独特,让我很难对于本书的情节、内容写出让自己满意的评论,因此我决定侧重从文体方面,结合以前阅读的很多作品进行对比,谈一谈《哈扎尔辞典》在文体、结构上的精妙之处。
虽然说辞典体小说算是《哈扎尔辞典》的首创,但是类似的体例在世界文坛也并非绝无仅有。记得在去年年初的时候就读过一本叫做《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的小说作品,作家便采用了百科全书的体例,讲一个故事叙述出来,所不同的是,《哈扎尔辞典》采用的是非线性叙述,而《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采用的是线性叙述。因此《哈扎尔辞典》的结构显得更加复杂,阅读的难度也就更大。
在二十世纪以前,绝大部分小说采用的都是线性叙述的模式,即便偶有倒叙、插叙的小说,但本质上还是能在小说中找到一条明确的时间线,而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各种哲学及文学理论的百花齐放,才逐渐能够看到非线性叙述小说的影子。我觉得阅读《哈扎尔辞典》有三种方式,首先是以从头到尾的正常阅读顺序看一遍,了解全书的内容,体会一下这部作品大致风貌;继而可以根据哈扎尔民族的历史,用历史上的时间顺序将书中的词条重新排序阅读;最后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自己喜爱的词条阅读。某种程度上说,《哈扎尔辞典》所带给人的是一种小说情节不确定性的阅读体验,而这样的阅读体验我们能够在科塔萨尔的《跳房子》中清晰地感受到,由任意一个章节切入,去感受文本所带来的惊喜。
当然《哈扎尔辞典》在结构上的精彩之处并不仅在于情节的不确定性,这部看似由零散章节拼凑成的小说其实又隐含着清晰的结构脉络。从宏观上看,整部小说采用了与电影《罗生门》相似的结构——作家以哈扎尔民族的历史以及哈扎尔大辩论这个时间的始末为核心,通过基督教的《红书》,伊斯兰教的《绿书》以及古犹太教的《黄书》分别叙述。三部“书”细节相异,但本质上却都记录了自己教派对于哈扎尔民族的影响,与《罗生门》中四个与死者相关的人物对于死者死因提出迥异的供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至于事实的真相,只能留给读者去思考了。
从微观的方面来看,这种主题主题统一内容却大相径庭的连续片段式小故事写法,与卡尔维诺的名著《看不见的城市》有很多神似的地方。不同的故事拼贴构成了一本完整的小说,同时每个故事又相对独立,读者既可以在同一主题下去阅读这些小故事,又可以把它们当初独立的故事去阅读。再从更细微的角度看,书中很多词条的内容,采用的类似于《一千零一夜》的“框形结构”,词条的内容环环相扣,很多故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故事体系,有一种无穷无尽的感觉。
米洛拉德-帕维奇在创作《哈扎尔辞典》的内容是还煞有其事的为这部“辞典”编撰了“卷首导语”即“编纂始末”、“版本朔源”、“使用说明”,在篇末还加上了两篇“补编”,可以说匠心独具,在细节上极大的丰富了这本辞典体的小说。更重要的是这些煞有其事的杜撰内容还要互相印证、自圆其说,因此不得不佩服作家在创作《哈扎尔辞典》时缜密的思维。这样的创作形式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就经常能够看见,即类似于卡尔维诺曾经总结的“潜在文学”。作家煞有其事的介绍一部虚构的作品,又用自己的文字去解释这部作品,最终达到“虚构事件本质上是存在的”效果。同时这种在文本中对自己撰写内容相互解释的写法,我们在阅读纳博科夫《微暗的火》中也能够体会到几分。
作家通过对于小说结构的巧妙设置达到了一种迷惑读者眼球的目的。在阅读《哈扎尔辞典》的时候我时常会想哪一段是真实的,哪一段是作家臆造的,或者整本书的情节都是作家臆造的,只是建立在了哈扎尔这个真实的民族历史之上等等。这种亦真亦幻的创作方式恰好与小说关于梦境与真实,历史与现实的主题相呼应,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也最终让《哈扎尔辞典》这部奇书达到了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感觉。
除了文体、结构以外,《哈扎尔辞典》还有两处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其一便是小说中关于宗教的设置和处理。要知道,书中分别记录哈扎尔答辩论的“红绿黄”三书来自于三个不同的宗教,而且这三个宗教始终存在着很多对立的地方,可以说涉及宗教题材的作品都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可米洛拉德-帕维奇却巧妙地让自己的文本避开了三个宗教的教义,同时又用分散叙述同一件事情的方式把最终的判断权交给了读者,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具有智慧的写法。其二便是小说的语言,就像写中国古典诗词忌讳押险韵、偏韵一样,即便是具有魔幻色彩的文章也忌讳使用特别诡异的意象,而《哈扎尔辞典》中的很多比喻却宛如天马星空一般,让这个与梦境有关的故事显得更加光怪陆离,我觉得这甚至比涉及宗教题材更为冒险,所幸随着诸如波德莱尔、爱伦-坡等作家逐渐被国内读者接受、喜爱,小说中的这些意象才不显得那么让人惊诧。
总体上说,《哈扎尔辞典》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它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创作形式,算得上是后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不过细细品味小说中的细节,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书中很多结构方面的处理还是有迹可循的,只不过作家用自己的方式,在一部作品中圆融的展现了很多不同的创作技巧。《哈扎尔辞典》既是一部记录哈扎尔民族秘史的辞典体小说,又是一只现代文学在结构创新上的万花筒。因此我们在阅读《哈扎尔辞典》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它的情节、隐喻、哲学外延,还要留心它作为一本小说,在创作形式上所带给我们的震撼。

即便是再版,但《哈扎尔辞典》绝对是2013年度最值得一读的小说。吸引我们阅读这部小说的元素有很多——上一版本的《哈扎尔辞典》在市面上几乎绝迹,在网上的价格亦被炒得很高;小说有中国三位翻译大家共同翻译,戴骢、石枕川、南山三位翻译家的名字对于俄语及法语文学爱好者来说应该是极为熟悉的;小说讲述了一段关于哈扎尔民族的历史,而哈扎尔民族或许我们并不了解,但它的另一个称呼“可萨人”,相信喜欢中世纪欧洲历史的人一定很有兴趣;书中作家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带给了读者很多关于梦境与现实之类的哲学问题的思考,因此《哈扎尔辞典》也可看做是一部哲学小说;更为重要的是,全书采用了“辞典体”的创作形式,现代文学的诸多表现形式都可以在书中寻找到踪迹,可以说《哈扎尔辞典》在文体上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因此去评论《哈扎尔辞典》这部复杂、宏大的作品,泛泛而谈必将乏味,我觉得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本书时都会有自己侧重的部分,对于我来说,小说给我震撼最大的还是在于文体方面。同时由于《哈扎尔辞典》的叙述形式独特,让我很难对于本书的情节、内容写出让自己满意的评论,因此我决定侧重从文体方面,结合以前阅读的很多作品进行对比,谈一谈《哈扎尔辞典》在文体、结构上的精妙之处。
虽然说辞典体小说算是《哈扎尔辞典》的首创,但是类似的体例在世界文坛也并非绝无仅有。记得在去年年初的时候就读过一本叫做《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的小说作品,作家便采用了百科全书的体例,讲一个故事叙述出来,所不同的是,《哈扎尔辞典》采用的是非线性叙述,而《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采用的是线性叙述。因此《哈扎尔辞典》的结构显得更加复杂,阅读的难度也就更大。
在二十世纪以前,绝大部分小说采用的都是线性叙述的模式,即便偶有倒叙、插叙的小说,但本质上还是能在小说中找到一条明确的时间线,而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各种哲学及文学理论的百花齐放,才逐渐能够看到非线性叙述小说的影子。我觉得阅读《哈扎尔辞典》有三种方式,首先是以从头到尾的正常阅读顺序看一遍,了解全书的内容,体会一下这部作品大致风貌;继而可以根据哈扎尔民族的历史,用历史上的时间顺序将书中的词条重新排序阅读;最后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自己喜爱的词条阅读。某种程度上说,《哈扎尔辞典》所带给人的是一种小说情节不确定性的阅读体验,而这样的阅读体验我们能够在科塔萨尔的《跳房子》中清晰地感受到,由任意一个章节切入,去感受文本所带来的惊喜。
当然《哈扎尔辞典》在结构上的精彩之处并不仅在于情节的不确定性,这部看似由零散章节拼凑成的小说其实又隐含着清晰的结构脉络。从宏观上看,整部小说采用了与电影《罗生门》相似的结构——作家以哈扎尔民族的历史以及哈扎尔大辩论这个时间的始末为核心,通过基督教的《红书》,伊斯兰教的《绿书》以及古犹太教的《黄书》分别叙述。三部“书”细节相异,但本质上却都记录了自己教派对于哈扎尔民族的影响,与《罗生门》中四个与死者相关的人物对于死者死因提出迥异的供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至于事实的真相,只能留给读者去思考了。
从微观的方面来看,这种主题主题统一内容却大相径庭的连续片段式小故事写法,与卡尔维诺的名著《看不见的城市》有很多神似的地方。不同的故事拼贴构成了一本完整的小说,同时每个故事又相对独立,读者既可以在同一主题下去阅读这些小故事,又可以把它们当初独立的故事去阅读。再从更细微的角度看,书中很多词条的内容,采用的类似于《一千零一夜》的“框形结构”,词条的内容环环相扣,很多故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故事体系,有一种无穷无尽的感觉。
米洛拉德-帕维奇在创作《哈扎尔辞典》的内容是还煞有其事的为这部“辞典”编撰了“卷首导语”即“编纂始末”、“版本朔源”、“使用说明”,在篇末还加上了两篇“补编”,可以说匠心独具,在细节上极大的丰富了这本辞典体的小说。更重要的是这些煞有其事的杜撰内容还要互相印证、自圆其说,因此不得不佩服作家在创作《哈扎尔辞典》时缜密的思维。这样的创作形式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就经常能够看见,即类似于卡尔维诺曾经总结的“潜在文学”。作家煞有其事的介绍一部虚构的作品,又用自己的文字去解释这部作品,最终达到“虚构事件本质上是存在的”效果。同时这种在文本中对自己撰写内容相互解释的写法,我们在阅读纳博科夫《微暗的火》中也能够体会到几分。
作家通过对于小说结构的巧妙设置达到了一种迷惑读者眼球的目的。在阅读《哈扎尔辞典》的时候我时常会想哪一段是真实的,哪一段是作家臆造的,或者整本书的情节都是作家臆造的,只是建立在了哈扎尔这个真实的民族历史之上等等。这种亦真亦幻的创作方式恰好与小说关于梦境与真实,历史与现实的主题相呼应,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也最终让《哈扎尔辞典》这部奇书达到了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感觉。
除了文体、结构以外,《哈扎尔辞典》还有两处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其一便是小说中关于宗教的设置和处理。要知道,书中分别记录哈扎尔答辩论的“红绿黄”三书来自于三个不同的宗教,而且这三个宗教始终存在着很多对立的地方,可以说涉及宗教题材的作品都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可米洛拉德-帕维奇却巧妙地让自己的文本避开了三个宗教的教义,同时又用分散叙述同一件事情的方式把最终的判断权交给了读者,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具有智慧的写法。其二便是小说的语言,就像写中国古典诗词忌讳押险韵、偏韵一样,即便是具有魔幻色彩的文章也忌讳使用特别诡异的意象,而《哈扎尔辞典》中的很多比喻却宛如天马星空一般,让这个与梦境有关的故事显得更加光怪陆离,我觉得这甚至比涉及宗教题材更为冒险,所幸随着诸如波德莱尔、爱伦-坡等作家逐渐被国内读者接受、喜爱,小说中的这些意象才不显得那么让人惊诧。
总体上说,《哈扎尔辞典》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它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创作形式,算得上是后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不过细细品味小说中的细节,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书中很多结构方面的处理还是有迹可循的,只不过作家用自己的方式,在一部作品中圆融的展现了很多不同的创作技巧。《哈扎尔辞典》既是一部记录哈扎尔民族秘史的辞典体小说,又是一只现代文学在结构创新上的万花筒。因此我们在阅读《哈扎尔辞典》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它的情节、隐喻、哲学外延,还要留心它作为一本小说,在创作形式上所带给我们的震撼。
欢迎扫描附图中的二维码,添加上海译文官方微信账号,获取更多好书信息

后一篇:哈代的心脏--《文学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