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972
  • 关注人气:16,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村上春树《村上广播》书摘(三)

(2012-06-07 14:36:01)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村上春树

村上广播

林少华

随笔

书摘

文化

分类: 书摘连载

村上春树个人写作生涯成熟之作

五十篇个人生活随笔,带给你一个非文学的村上

村上春树《村上广播》译者短语&书摘(一)

《村上广播》

http://t.cn/SxcX0K

作者:[]村上春树

译者:林少华

ISBN978-7-5327-5666-7/I.3332

出版时间:2012.4

字数:44千字

开本: 32

装帧:精装

定价:26.00


先看后跳也不坏

 美国有个很有名的职业探险家,名字叫埃维尔·克尼维尔。此人一生当中经历了五花八门古灵精怪的冒险。其中最受好评的,是骑摩托跨越大峡谷(Grand Canyon)的壮举。为了乘势起跳而建造了一面斜坡,全速冲上坡顶,而后“嗖——”一声直接划一道弧线跳去对岸。这把戏,普通人(正常人)是横竖玩不来的。纵使最窄的地方也足够宽的,毕竟是大峡谷。

埃维尔·克尼维尔在完成此项壮举之后这样说道:

“跨越本身并没有多难,难的部分从即将着地时开始。”

是啊,听他这么说的确如此。若仅仅乘势跨越,只要身强体壮,谁都不在话下。问题是不着地是不可能生还的。自不待言,从实际骑摩托跨越大峡谷的人嘴里听来,自然深以为然:唔,哲学啊!

内容与此相反,大江健三郎过去有一本书叫《先跳后看》。想来不可思议,年轻时瞧一眼书名,心里就深表赞赏:是啊,是要先跳后看的啊!这或许也是一种哲学。在一九七○年前后的多事之秋,“先跳后看”甚至成了一句流行语。如果埃维尔·克尼维尔同大江健三郎就跳跃促膝交谈,想必妙趣横生,可惜不至于。

在迄今为止的人生中,我也有过几次冒险。现在回头看去,就连自己也为之钦佩有加:嗬,居然好端端活到现在!当然,无论哪一次都不是骑摩托跨越大峡谷那样的英雄壮举,但对当时的我来说毕竟是相当了得的冒险。既有着深思熟虑之后的跳跃,又有没等考虑好——有时并不具有胜任考虑的脑袋——就先行动的跳跃。受伤固然受伤了,所幸不是致命伤。所以才得以被世人大体称为“作家”,四肢健全地写这类不三不四的文章,一天天得过且过。

如果有人问我愿不愿意重新年轻从头活起,那么我只能回答:不,可以了。我可不愿意再干一次那种可怕的事,真的,不是开玩笑。


奥布拉迪·奥布拉达(Ob La Di, Ob La Da

 十岁到二十岁我是在六十年代度过的,同时代体验了“甲壳虫”从出场到解散的过程。但那时并没认为事情多么严重。即便《昨天》(yesterday)走红的时候,起始固然觉得不错,但日复一日总听《昨天》,最后也还是心想活见鬼,快算了吧!如今听得《昨天》的前奏也条件反射地涌起反感:活见鬼,快算了吧!倒是觉得歉疚。

高中时代一头扎进爵士乐和古典音乐,总的说来,对“甲壳虫”是敬而远之的。因为社会上有人气,在心里倒是“唔”了一声。毕竟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难免采取那种不地道的态度。但不管怎么敬而远之,广播中也还是震耳欲聋地播放“甲壳虫”的走红歌曲,以致结果上“甲壳虫”的歌也还是成了——尽管我说三道四——之于我的六十年代背景音乐那样的东西。现在自是心悦诚服:了不起的乐队、了不起的歌曲啊!为什么年轻时就不能乖乖接受呢?得得!

一天有事去远处一个地方,看见商业街上有人吹拉弹唱,弄出的音乐是《奥布拉迪·奥布拉达》。虽然吹拉弹唱的人没少遇见,但吹打“甲壳虫”的却是头一遭,不由得好奇地看了一会儿,用的是单簧管和锣鼓等往日古典乐器。不过听着听着,觉得脑袋莫名其妙地痒了起来。感觉上好像进了“麦比乌斯带”(将长方形带子的一端扭转180°,而后将它与另一端拼接形成的曲面,有界面层但无表里之分。这种空间圆形是拓扑几何研究对象。由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麦比乌斯最先提出。)式迷宫,怎么转圈都找不到出口。奇怪啊,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如此想着想着,猛然心有所觉,原因是他们演奏的《奥布拉迪·奥布拉达》没有第三部分,即没有AABA这一形式的B部分,只将A部分反复演奏不止。

为什么将B部分跳过了呢?莫非演奏技术有难度不成?或者认为只是单纯重复最初部分更能发挥魔术性效果呢?不管怎样,至今仍时不时有当时那种“痒痒感”涌起,老实说,弄得我相当困惑。挑战新的曲目固然其志可嘉。但既然演奏,还是希望把B部分也好端端演奏下来。没有B部分的音乐——随身听也是这样——就没了归宿,意外让人疲惫。

于是我忽然心想,“没有B部分的人”那样的人在人世间偶尔也是有的。所说的话每一句听起来都言之有理,而对整个世界的探求却缺乏深度,或者莫如说好比进了环行路而找不到出口……遇到这样的人交谈起来,到底让人疲惫不堪,那种疲惫感又意外挥之不去。“甲壳虫”倒是没有直接责任。


煮通心粉去

 旅居意大利时我取得了驾驶证,在罗马街头大胆送走了新手开车时代。所以——去过罗马的人想必知道——差不多所有情况我都不怕。这是因为,罗马街头给予开车者的刺激、困惑、兴奋、头痛和扭曲的巨大快乐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城市都多。不骗你。若有怀疑,你自己去罗马借一辆车开一下试试好了。

意大利人开车的特点之一,是每有什么不满就立马打开车窗大喝一声,手还不停挥动。开车当中做这把戏,从旁边看着都觉得够危险的。我认识的一个意大利人看见一个开车差劲儿开得慢慢腾腾的阿婆,超车时打开菲亚特驾驶席的车窗(为此必须飞一般转动摇柄)大声吼道:“我说阿婆,别开什么车了,回家煮通心粉去!”对技术差劲儿开车者的不宽容是意大利人开车者的另一特点。

但我每次都不能不同情阿婆。阿婆想必也是为了生活不得不开车的。没准对着儿子哭诉来着:“妈妈今天开车上街,给哪里一个男的吼了一通:‘我说阿婆,别开什么车了,回家煮通心粉去!’”可怜!若是日本,想必成了“回家煮大萝卜去!”

 

说起来不可思议,意大利的通心粉实在好吃。也许你说那有什么不可思议,还不理所当然!我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意大利周边国家吃的通心粉统统不好吃。只要跨过国境线一步,通心粉就突然难以置信地变味了。国境线真是个怪东西。这么着,每次折回意大利都由衷赞叹:噢,意大利,通心粉真好吃啊!我想,我们的人生骨架,恐怕就是由一个个“由衷赞叹”构成的。

东京意大利餐馆的通心粉也相当够水平,尽管是别国风味,却做得这么好,让人佩服之至。不过,越过国境线回来,在那一带的餐厅里美美受用意大利通心粉带来的“由衷赞叹”,到底是可遇不可求的。归根结蒂,饭菜这东西是“带空气”的——我真的这么认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