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存在男女不平等《第二性》就不会过时
转自12.01.15 燕赵都市报
文:金永清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60多年来,法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波伏瓦的《第二性》不只是一本书,还是思想的承载体,不断影响着世界各地女性主义话题的讨论。1月5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历经7年打磨推出的,首套官方授权“全译本”《第二性》新书发布及分享沙龙,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举行,作家虹影、学者程小牧、策划人史航,从自己的体验和专业角度和读者分享了《第二性》的阅读感想。
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虹影,对自己遭遇的“身体歧视”记忆很深:童年时期,一到夏天,男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到江里洗澡,女人则不可以。“波伏瓦的书,她的小说,包括关于她的传记我都不会放过。现在好多媒体给我冠上‘女权主义’
的标签,就是因为他们看到我的书深受波伏瓦的影响。”虹影说,自己第一次读《第二性》,特别震撼———觉得波伏瓦说出了自己心里面一直想说、一直思考的问题。“我的第一个长篇,就是女人用自己的身体解放自己,抵抗一种看似不可能抵抗的东西。”
从京沪两地的分享沙龙看,《第二性》Ⅱ卷特别能引发读者的讨论。“剩女”、“太太培训班”、“女性该嫁得好还是干得好”,“育龄女性遭遇的职场尴尬”、“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萨特和波伏瓦能代表男女关系的至上境界吗”等话题层出不穷。对于“剩女”,虹影透露,自己的很多朋友都是“剩女”,她们都很优秀,靠自己的智慧、多才多艺,有自己的房子车子。男人不再是生活中的第一位的,即便曾经是过,以后不再会说是了。“尽情享受生命的短暂光阴,这没有什么不好。”
策划人史航则谈到自己读波伏瓦写婚姻那一刻时,很有些感动——— 两个人为了寻找避风港在一起未必是合适的事情———
以前有人说婚姻是互补,如果婚姻是为了互补,那么你们两个在一起反而映照了彼此的残缺。“这个时候我突然觉得,波伏瓦给婚姻减少了一个理由,解放了很多人。”比如我小时候看书,大人叫我吃饭,我说我还不饿,大人说到点就要吃饭。那么现在你可以认为到点也可以不做什么,不到点也可以做什么。这种自由的东西,都给一些这一刻正好不想去“吃饭的人”一点理由,一种鼓舞。
《第二性》,被奉为“女性主义圣经”,自1949年在法国出版后首周就卖出2万册。20年后,波伏瓦在接受加拿大广播电台采访时说:“当我写《第二性》的时候,我抱着一个热切的希望,希望女性处境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希望这本书有朝一日会过时。”时至21世纪,《第二性》依旧振聋发聩,“主要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还是掌握在男人手中。”同时,全球化和消费的陷阱也遮蔽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诚如学者李银河所言:“只要还存在男女不平等,《第二性》就不会过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