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离时空中的中国--《寻路中国》

(2012-02-07 15:08:04)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何伟

海斯勒

燕赵都市报

寻路中国

江城

丁歌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流离时空中的中国

转自12.01.29 燕赵都市报  文:丁歌

流离时空中的中国--《寻路中国》   流离时空中的中国--《寻路中国》


    最近,美国人何伟(中文名,原名彼得·海斯勒)要离开中国回美国考察写作,这之前他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他对中国的一个感受是“经常的、无情的、势不可挡的变化感”,他在中国的这种“变化感”中追赶,完成了关于中国的三部曲《甲骨文》、《消失中的江城》和《寻路中国》。
    《消失中的江城》是何伟1996年至1998年在中国涪陵教书生活的记录。他通过他的学生了解了一个“流离时空中的中国”。当这本书出版时,他教过的学生已经分散在中国各地,其中他的一个学生威廉“在毕业后离开他偏远的家乡,就像中国各地一亿多个乡下人一样,他变成一名移居者”。当威廉再次回到家乡,“威廉那一代的人几乎都离开了,他的村子似乎毫无生气。”这种感觉在《寻路中国》中,何伟更加明确地看到了。从东海之滨出发,当他沿着长城一路走来,“在那些行将消亡的小村子里,我瞥见当地的生命正在一点点消亡。”
    2001年,何伟“希望找到一个这样的地方,人们依旧在耕田种地,他们的生活节奏与农田时令合拍”。他可能想去看看中国还没有发生变化的“传统中国”是什么样子。他在北京怀柔找到了一个偏僻的村庄三岔村,并在那里租住下来。他断断续续在这里住了八年之久,一个传统村庄在八年间的变化缓慢地展开。
    三岔村八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村庄从前工业时代的寂寞、封闭,一下跌落至工业时代最初的兴奋和途中的迷失里。又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乡”沦陷了,而这只是中国无数个自然村中的一个,但“无数个”正在变成“这一个”。何伟直观地说出了他的感受:“他们(指中国农民)似乎是本能地抓住了两个世界里最糟糕的东西:最糟糕的现代生活,最糟糕的传统观念。”
    何伟同时去了温州,他对今天的中国人崇拜速度、急于改变感到惊诧。“我不反对进步。我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急切地渴望摆脱贫困,我对他们愿意努力工作,愿意适应变化怀着一种深深的崇敬。但是,如果这个过程来得太快,是要付出代价的。”
    无数“自然村”的消失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何伟大概不会去探究什么结论性的东西。对他来说,那个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里奥帕德·范·兰克所说的中国,一个“永远停滞不前的民族”已经不存在了。“根据我的所见所闻,这个国家最大的焦虑却是极度个体化,极度内在化的……要人们在如此变化的国家站稳根基,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中国当下发生的“势不可挡的变化感”,对何伟来说可能仅仅是在增加他对中国某些地方怀旧和“乡愁”的浓度。但对生存于其中的中国人来说,每一个故乡的沦陷,都是一份漂泊的证据。
     学者熊培云在2011岁末出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说:“任何人都可以思考中国的前途,但没有人能代替我回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庄。”而陈庆港深入中国西部农村完成的《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则让身处繁荣中的人们看到那些“糟糕的贫穷”。那是一个由洋芋汤、点苞谷、拉砖块、打窖、挖矿、止痛药片、欠账单、失学,逃荒、疾病以及各种各样的意外死亡构成的贫困的第一现场。
    在当下中国的盛世光景中,不要忘记这里也叫中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