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远的“第二性”--《第二性》

(2012-01-05 16:13:39)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波伏瓦

第二性

上海一周

来颖燕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永远的“第二性”
转自 2011年12月05日  上海壹周  文:来颖燕
永远的“第二性”--《第二性》
波伏瓦
永远的“第二性”--《第二性》第二性》(两册)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 郑克鲁/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9月版
    定价:85.00元

        波伏瓦超出了一般的女权主义者,并不仅仅发出了不平之鸣,而是直面女性的许多现实的弱点,并更多地从存在主义角度去看待女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在1949年发表了两卷本论著《第二性》。从此,波伏瓦和她的《第二性》就成了女性问题研究的一个符号,并且自出版后就引发的轩然大波时至今日都从未停歇——加缪指责她“败坏法国男人的名誉”,梵蒂冈把它列为禁书。女性主义者则奉其为《圣经》,在法国上架第一周就卖出了2万本,完全超出了一本哲学著作的预期销量。之后,它更是在全球被广为译介,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堪称世界级 “畅销书”。
        其实,研究女性问题的风潮早在波伏瓦之前就已风起云涌,只是从来未有一本同类著作能如此影响深远,经久不衰。究其关键,在于波伏瓦的研究视角之独特堪称惊世骇俗——从动物的性生活谈起,继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男女并逐一展开自己的论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事实与神话》是它的理论框架:逐一探究了生物学常识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妇女观后,波伏瓦完整梳理了从游牧民族的女人直至她下笔写本书时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根本原因,并列举了诸多文学作品中男作家们看待女性的态度。下卷《实际体验》则描述了女性从女孩变为女人的历程,历数了女性怎样在不同的处境(婚姻、母亲、社交、妓女、中老年)中生存,在这些处境中又会受到怎样的局限,以及如何获得解放。洋洋洒洒六十多万字,都围绕着波伏瓦对女人的全新理解——“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意即“女人的地位不是天生如此的,是男人、社会使她成为了第二性”——步步深入地展开。
        这样的论调似乎火药味十足,有着宣扬女权之感。但实际上,波伏瓦超出了一般的女权主义者,并不仅仅发出了不平之鸣,而是直面女性的许多现实的弱点(比如生理上的),并更多地从存在主义角度,也就是从肯定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权利出发,去看待女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序言中波伏瓦提到,她很介意别人说她,你这么想是因为你是个女人。她自卫的方式是回击对方:“我这么想是因为这是事实本身。”当然,波伏瓦生为女人,不可能完全避免主观性地跳脱出自己的性别角色,但是她力图还原事实本身的努力,能让人明显感到她的《第二性》并没有要否认男女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提出要让女人变为第一性。她只是力求通过囊括女性问题的方方面面而指出女性作为第二性是不合理的,并由此探索女人如何变成了第二性。只是波伏瓦的这些论调和立场必须得等读者潜心读完整部著作后才能完全而明晰地体会到,因为偏废任何一个段落和章节都会造成断层,容易“断章取义”地把波伏瓦看成一个普通的女权主义者。这让人不禁感叹波伏瓦深厚的逻辑思辨能力,更让人禁不住思绪游离想到难怪她会成为哲学家萨特的终身情人。
        当然,叉开去想到的不仅是波伏瓦与萨特的关系,更有这本书的版本问题。国内以往出版的《第二性》中译本绝大多数翻译不全,比如1972年的台湾译本和 1986年的大陆首个译本都只译介了原著第二卷的大部分内容,充其量只是节译本,让读者无法窥得原貌。少数“全译本”参照的并非波伏瓦的原著,而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然而,1953年由美国兰登书屋出版的《第二性》英译本译者帕什利只在高中时学过法语,没有受过专业的哲学训练,缺乏对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和当时法国思潮的认识,把原著中的很多内容简化甚至删掉了——据统计,译者的删改达原著的15%之多。在这种“以讹传讹”的转译过程中,很难想象波伏瓦缜密而生动的论述还能有多大程度的保留,她看待女性问题的立场和态度还能有多大程度的还原。此次最新出版的《第二性》由法语直接翻译,是其畅销六十余年之后,国内唯一得到官方授权的“全译本”。
        这番大费周折的翻译版本之争的问题也从侧面反应了《第二性》受关注的程度之深。但可叹,这并非是波伏瓦愿意看到的。她曾经谈到自己在写《第二性》的时候抱着一个热切的希望,就是希望女性状况即将产生深刻的变化,所以在书的最后波伏瓦写道:“我希望这本书有朝一日会过时。”只是时至今日,这本书并没有过时,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状况并没有深刻改观,但由《第二性》所引发的对于女人及其存在的本质问题的质疑和思考,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思潮的更迭而不断深入和嬗变。在当下的中国,女性问题也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当同居、离婚甚至同性恋的问题日益凸显之时,波伏瓦的论述或可以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自我、界定他者。而《第二性》带给我们的就不仅仅是那些关于女性问题全新而犀利的观点,更是一种反省的思维逻辑和反思的精神状态。
        从这个意义来说,虽然《第二性》没有如波伏瓦所愿即刻改变女性“第二性”的地位,但它已成经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