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孤独,所以完满
转自11.04.28 外滩画报 文:来颖燕

《质数的孤独》
[意]保罗·乔尔达诺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曾写下过一个寓言——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劈成两半的不完整的个体,于是他们终其一生在寻找另半个身躯,却往往无法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实在太多了。
其实那对的半个身躯,往往不是被找到的,而是就这么遇见的。所谓可遇不可求。《质数的孤独》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两个“半边”身躯相遇而纠缠一生的故事。数学天才马蒂亚年少之时遇见了同学爱丽斯。他俩在同伴眼里都是另类,马蒂亚甚至被怀疑精神上是否正常,因为他曾用刀刺伤自己的手掌,然而这一举动却成了吸引爱丽斯的最初原因。
一个人的美餐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马蒂亚和爱丽斯之间诸多让旁人诧异的举动,便只他二人能理解并且互相欣赏。于是他们的关系无法言传。是爱情吗?双方却始终没有点破,直到马蒂亚去了异地工作,直到爱丽斯嫁人。然而他们之间却有着比爱情更深的默契和更微妙的关联,不因现实的关系或是距离而有丝毫的蜕变和削弱。
一开始读这个故事时,我忍不住想,既然马蒂亚和爱丽斯有着如此不足为外人道的深厚感情,为什么不说破,为什么不在一起呢?为什么爱丽斯后来与丈夫分开,重新唤回了马蒂亚,两人最后却还是不动声色地分开了呢?
掩卷沉思,我渐渐明白自己想法的愚蠢。
最深的默契和感情,也许并不适合现实上在一起。《质数的孤独》看似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其实却是一个关于“领悟人的本质是孤独”的故事。
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埃莱奥诺拉,因为我答应过你要保持沉默。”我无从查询埃莱奥诺拉为何许人,却在读完小说后明白,“保持沉默”往往蕴藉了最深的情愫,因为在最深的情愫面前,语言是苍白的,如同马蒂亚和爱丽斯之间千丝万缕却无法言表的关联。于是,作者笔下的数学天才马蒂亚,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找到了可以比喻自己和爱丽斯关系的代码——他相信自己是质数中的一个,而爱丽丝正是他的孪生质数。“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的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孪生质数’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是彼此相邻。但它们之间有一个偶数阻隔它们真正地亲密接触。”
确实,马蒂亚和爱丽斯之间的关系再没有比“孪生质数”更为贴切和耐人寻味的比喻了——孤独而失落,虽然接近,虽然默契,虽然懂得彼此,却不能真正触到对方。一旦真的触到了,他们就都无法继续再做自己。
质数因此而注定是孤独的。
但是如果能够真正相触就不孤独了吗?
不。相拥着的人,可能是寂寞的,而孤独的人,却可能拥有着别样的幸福。
正如蒋勋曾说过的,孤独和寂寞不同,寂寞会发,而孤独却是饱满的,甚至是生命完满的开始。
马蒂亚和爱丽斯显然深谙孤独对他们的重要,于他们彼此接近,分开,再接近,再分开。别人固然无懂得他们,但是们俩人之间的若即若离却是蕴藉最深的相知相许。爱着并且孤独着——他们看似荒却真实的爱情,击中了那些能够体味孤独意味的人,于是,这本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一经出版,就得了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并迅速成为欧超级畅销书,同名电影也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
孤独是一种境界,如果这个世上有一个人能懂得染着你的气息、属于你的孤独,就是人生最大的幸。两个被劈开的“半边”身躯,也许能够彼此相遇,却往不能够再被拼接在一起。
因为孤独,所以完满,可叹这种因为孤独而获得的满竟往往是可望不可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