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源:李泽厚的“哲学创作”(一)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李泽厚中国哲学登场了刘绪源简介对谈文化 |
分类: 译文好书推介 |
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
作者:李泽厚、刘绪源
类别:社科/文化
出版时间:2011年4月
开本:A5
字数:100千字
装帧:平装
定价:26.00元
李泽厚的“哲学创作”
——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该中国哲学登场了?》简介
一、关于“哲学创作”
在《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一书第35页,专门有一个小节:《“哲学研究”与“哲学创作”》,其中有一段是——
前面曾说到,我把你和你的同事们作过比较。你的那些同事都是中国学界的佼佼者,学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可以说是真正在从事“哲学研究”,或阐释,或批评,或翻译;而你和他们不一样,我觉得你是在从事“哲学创作”,即使写康德,其实也是在表达自己的东西。所以,在思想史论和美学文章中,才会有那么多原创的内容,更不用说后来提出的“情本体”了。
这里提出了“哲学创作”的概念,这其实是本书的核心概念。中国有无数哲学教授和哲学研究者,然而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在哲学、美学、思想史等领域提出自己的创见,并在世界哲学的发展中留下痕迹的,却并不多。
李泽厚说起过一件往事:“文革”结束后,中国社科院接待了一个西方哲学家,问起中国有几位哲学家,回答是大约四百多个,对方大为惊讶,因为在他心目中,一个国家有三五个哲学家就不得了了,怎么会这么多?原来我们是把从事哲学教学、翻译、普及等等有关工作的人全都算进去的。而在他们看来,哲学家就是要有他个人成系统的理论,要能填补世界哲学史的空白并将思想往前推进,要有创造性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泽厚是可以称为哲学家的。
二、创造性贡献在哪里
本书第83页,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刘:我前面说过,我觉得你最重要的原创性的贡献,一是历史积淀说,第二就是情本体的提出。这两点,和你上面说的中国式思维——走入历史,重视经验——正好对应起来。这说明你的创造是在中国传统的土壤里萌发的,不是无根之木……
李:还要加上第三,巫史传统说;第四,“度”的本体性;第五,历史与道德二律背反;第六……哈,太多了吧。多乎哉,不多也。
看得出,李先生对自己的创造,多么自得!但真正最为原创,在人类的思想发展上也较为重要的,可能还是“积淀说”和“情本体”,也许还要加上“巫史传统说”。
关于“积淀说”,可参看本书第61页,李先生说:“我的研究,着重心理。……积淀也就是实践、历史、文化在人的心理上的累积、沉淀。所以我的哲学,美学,中国思想史,康德,在这一点上是同一的,同属一个同心圆。”
这一学说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讨论”时提出来的。“积淀”,是指人类在与动物分野后,为求生存,在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不断改造客观世界,而这漫长过程也逐渐形成了人类自身的、尤其是心理的改变。当时的理论更多地注重于外部的改变,研究生产关系和上展建筑的变化等。李泽厚受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启示,把研究重心转向了人类心理构造的内部,研究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这也就是“积淀”,即形成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心理形式。他由此提出美是实践的产物,是积淀的成果。
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层与原始积淀”。——编者所看重的,仍然是半个多世纪前这一原创的“积淀说”。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情本体”可参阅本书第四章:《关于“情本体”》。李先生对此,从不同角度,作了许多精彩的论述。“情本体”可说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一种颠覆,这是要让哲学回到人间,回到普通的日常生活。如果情本体哲学能够普及,那么哲学就有可能取代宗教。上世纪初,民国元老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大家都以为他“浅”,没有理论深度,作家王蒙也写过这样的文章;但现在看来,蔡先生自有他深刻的一面,李泽厚赞成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学说。李泽厚提出:“海德格尔之后,该是中国哲学登场出手的时候了。”他指的就是用中国式的情本体,来填补和修正海德格尔的哲学,造福于未来世界。
下面是本书74页上的一段话——
要是非常概括地说,那么,情本体的哲学,就是当人告别了上帝,告别了神,告别了深奥繁复的理念世界,也告别了莫须有的外星人,当人一无依傍的时候,人只有回到自身,回到自己的凡俗世界,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时我们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生活,认认真真生活。到这时,我们才发现,什么是最后的实在?那只能是我们的感性存在了。本体不再高渺,不再神秘,本体就是情,就是我们的人之常情。这很苍凉,也很绝望,因为所有幻想都一一剥离了;但同时,也很实在,因为从此,我们就是我们自己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甘心把我们的日常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就像品味最美的音乐、最美的图画那样来对待它。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