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罗·乔尔达诺 进入孤独感受自我(二)

(2011-05-05 18:38:24)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乔尔达诺

星尚画报

于是

质数的孤独

专访

文化

分类: 相关新闻

保罗·乔尔达诺进入孤独感受自我(二)

转自 星尚画报  文:于是

保罗路乔尔达诺 <wbr><wbr>进入孤独感受自我(一)

 

专访

“写作是解码人生的一种方式”

《星尚画报》vs 保罗·乔尔达诺

 

你的写作和童年有多大的关系?

 

写作和我的童年之间有深切的联系,但对我来说还不能明确到付诸语言。也许,我还没有完全长大。我仍然需要把成年人的感受和我小时候熟悉的那些情感进行对照。这是解码人生的一种方式,在写作的过程中,这和童年经历密不可分。不过我已经决定了,从今往后——至少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再直接描写孩子的故事。

 

 

处女作即获意大利最高级别文学奖斯特雷加奖,你有何感想?

 

颁奖典礼在晚上举行,四百多人投票选举得奖书目。我在现场,穿得一本正经的。我记得结果宣布时,自己一下子觉得很糊涂,而且非常惊慌。之后我尽可能地去遗忘,因为我意识到那可能就是我写作生涯的终点:一下子就得奖了,往后还要找什么目标?所以我很努力地去忘掉这件事,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那是很多年前、甚至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事。

 

 

你深受美国文化影响,是否在写作时故意 “去意大利化”?

 

我总是不能把故事设定在特定的时空,现在我正在努力克服这种局限性。每一次,只要我写下一个城市、一条街道的名字,尤其是意大利的真实地点,就会感到一种负重,好像这个故事立刻陷入某种既定格局,可我想让这个故事更具普遍性,不要那么地域化。需要一种平衡吧,我正在努力调整。当然,我写作时缺乏显著的意大利特色,应该归咎于看了太多太多美国小说和电影。无形当中,我笔下的空间调适到了某个乌有之地——介于欧洲和美国之间,其实并不存在的某个地方。

 

 

小说翻拍的电影深受观众喜爱,你对这次改编的感想?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主要因为它和书很不一样。我觉得,如果只是把书上的内容照搬到画面上,一点儿新鲜内容都没有,那拍电影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对导演说,请他尽可能自由发挥。电影总体上跟小说保持一致,但是两者有很大区别,首先从叙事结构上来说,电影中采取的是平行叙事的方法,而且有一些倒叙。小说叙事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排列。第二点差别,是美学的感受。电影给人的感觉比较动态、喧闹,充满了色彩,和小说相比,爆发出了另一种美感,同时也保留了最深层的情感。小说比较平静、克制,如果用色彩去描述的话,更像白色,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填充。我非常高兴两者都能够成为独立的作品。用科学术语来说,我认为这更像是对基本文学原料进行的一次蒸馏过程,一旦得到了纯粹的提取物,再把它们用于另一次化学反应,看看会产生什么新事物。

 

 

一年多前,你暂停了粒子物理学的研究,是因为难以同时兼容研究和写作吗?

 

倒不是因为两种领域有天壤之别,纯粹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不过,既攻物理又写作时,我没感觉到两者有冲突,恰恰相反,两者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能给我激动感。写出一段精彩的小说,我会感到很满足也很平静,感到自己成就了什么;同样,把一个非常长的数学方程式解出来,得到一个简单精确的答案,那种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

 

 

随着《生活大爆炸》的全球化流行,高智商理科男备受推崇,你是否感同身受?

 

我很喜欢《生活大爆炸》!不过,在私人生活中,我的科学家身份更像是个俗气的职业名称,因为我最要好的几个朋友都不是科学家。当然,我也曾有(至今仍有)一些外人看来古怪的行为,算个典型的nerd。我沉迷于质数的那段日子里,连坐公车都会随手写下很多数字,一页一页满满的都是,看起来没有一丁点儿逻辑关系但奇怪的是,就算那些数字只是徒劳而愚蠢的尝试,别人看到那些纸,总觉得我特别聪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