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972
  • 关注人气:16,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乔尔达诺《质数的孤独》北京新书发布会速记(二)

(2011-04-01 13:44:53)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乔尔达诺

斯特雷加

意大利

质数的孤独

新书发布

分类: 相关新闻

乔尔达诺《质数的孤独》北京新书发布会速记(二)

时间:2011年3月5日18:00

地点:北京意大利使馆文化处

嘉宾:作者保罗·乔尔达诺、译者文铮、张悦然

http://img3.douban.com/lpic/s4642526.jpg

 

李莎:感谢保罗先生的讲话,下面把话筒转给张悦然作家。就像保罗一样,张悦然也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她本人是学计算机专业,在文铮老师成为《质数的孤独》第一个作者之后,下一个阅读这本书的人肯定是张悦然女士。在您的作品当中也有很多涉及到跟孤独相关的主题,你的第一部小说也跟孤独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们所有人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联系方式,有电子邮件,有微博,有这么多的方式进行沟通,为什么我们还会有孤独的感觉?

 

张悦然:首先我觉得作为这本书最新的读者,我还是想向大家介绍和分享我读这本书的感觉,再回答丽莎的问题。我自己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而且它很不同,不同的地方是你很难在这里面找到一种,就像在大海里很难找到可以抓住的让你有支撑的情感力量。不管是作为父母和下一代的亲情还是爱情、友情等所有感情,你都会发现没有一个感情让你觉得有确切的形状可以抓住,可以作为一种力量。也可以说在情感方面的表达上,这是一本非常消极的书。它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两个人的状态,比如像1719两个质数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两个主人公的关系,我觉得确实是非常贴切的。最终主人公在追求的是什么?刚才作者也提到,实际上是自己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是怎么样找到的?实际上是与自己最相似的人身上,一个与自己有着微妙的差别的人身上才可以找到自己的这种独特性,和它的分享才能超越这种孤独的状态。

    对应质数的整个体系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事情,我也想象了整个质数体系,我这里有一个问题想问作者,像37这样的质数,我会想象孤独的人可能都会像一个质数的数字状态,每个人都对应数字,我觉得最不幸的还是像37这样的质数,因为它连一个孪生的质数都没有,它前面和后面都不是一个质数。在构思这个小说的时候,作者有没有考虑过去写像37这样的更孤独连一个孪生质数都没有的质数呢?

 

乔尔达诺《质数的孤独》北京新书发布会速记(二)
图为现场照片

保罗·乔尔达诺:我觉得听完刚才的介绍,可能没有人敢再读这本书了,因为已经被吓住了。我并不想去创作非常悲情的作品,任何小说在创作的时候,不会对自己的小说最后的情感类型进行鲜艳性的设定,除非一些特定题材,如果你本身进行创作的时候就设定这部小说是某个特定题材的时候或许我会这么做。对于文学或者小说创作的时候,更多时候是基于自己真实情感的描述,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都要经历痛苦的过程,好的小说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掌控自己在小说创作当中痛苦的过程,不让读者受这种痛苦情绪的影响。回到丽莎刚才提到的问题,各种各样互联网的手段是否可以让我们摆脱孤独。毫无疑问所有的互联网或者信息化手段对人的孤独感不可能没有影响,但是我认为对任何人来说还是需要有孤独的时间,现在很多人在网上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在感受另外一种孤独,是孤独的另外一种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现在面对这一代人,我已经变的有点老了,因为我比较担心现在的这种状态,跟各种电子状态连在一块的情况下,人已经很少有时间思考自己真正的行为,我不知道新一代的年轻人将来是什么样的状态,他们肯定有自己独特的状态。

 

李莎:下面的时间请大家跟读者交流。

 

北外魏老师提问:我认为在座的人当中,我是第一个读这本小说的,我2008年在意大利罗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就买了这本书,根据我所阅读的情况要向作者提一个问题,作者本人是诞生于1982年,这部小说的故事是1983年开始的,这个女孩已经7岁了。作为文学语言老师有一个职业病,就是喜欢纠语法特点。你为什么在这里面用的是远过去时?

 

保罗·乔尔达诺:我觉得这是最奇怪也是最精确的一个问题。远过时是真正纯粹进行文学创作里面正常使用的语言,只不过最近几十年文学创作当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喜欢用现在时或者过去时。当然在意大利有些地方,由于方言影响,喜欢用远过去时。在我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也尽量采用常规上通用的远过去时,因为远过去时会营造一种真正的讲故事的氛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跟现在的世界产生距离感,不像现在很多以现在时描述的,就像一部电影当中的情节紧紧绕你的周围。所以如果可以的话,我尽量采用远过去时表达跟现实的脱离感。跟文学更相关的,用远过去时,真正让你感觉我是根据我的记忆,从我的记忆当中找到创作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说简单的描述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北外魏老师提问:我这里给大家一个忠告,一定要好好的花时间学习意大利语法,特别是好好的背时态,包括今天听到作者讲到远过去时同样重要。第二个问题是跟知识分子相关的事件,今年年初意大利菲亚特集团下面工厂工人罢工,18位知识分子联合签署声明,希望给他们工作,这篇声明发表在意大利著名的《团结报》上。另外一件事情是意大利的作家写的抨击黑手党的故事,他提到一个核心问题,有很多人认为现在意大利知识分子不再参与社会上的事情,不承担自己的社会义务,如果一旦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义务之后,就会遭到人身威胁或者被人利用的风险。请问作者是不是现在意大利知识分子都尽量回避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保罗·乔尔达诺:意大利的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脱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实际上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也是当时社会上文学过度的反映,过度反映的结果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换句话说在这个时代有过多的文学家或者作家承担太多政治上或者社会上的责任。最近新出现的一些意大利作家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这种不参与社会以及过度参与社会的两个状态结合在一起,这些作家现在都在四十岁上下,由他们创作的作品形成了新的文学运动,这种文学运动主要是将两者作为一种平衡,另外一方面多多少少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定位,是一种折中的或者综合的体系。但现在很难把整体情况进行非常系统的归纳和描述,因为意大利现在正处于混乱,甚至有时候让人感到恶心的状态,所以有很多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并不愿意非常鲜明的表明自己的立场。我虽然不赞同这一点,但是现在意大利整体就是这样一种文学状况。我在创作这本《质数的孤独》的时候,当时只有23岁,所探讨的主题跟政治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有关系的话,也是一种间接的关系。假如我早出生四十年写作品的时候,会充满各种各样的政治色彩。在我23岁的时候虽然也会有政治上的信息传达过来,但是这些往往是飘然而过,对我没有任何的影响。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非常重要的一点,一定要非常诚实,忠实于自己成长历程。如果仅仅是受于某种压迫,或者被强迫去就某个主题来进行描述的话,这个作品显然是无法做到生动,没有办法有任何影响力的。

 

(待续......)

(说明:全部文字根据现场速记稿整理,如有文字差错,还请见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