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尔达诺《质数的孤独》北京新书发布会速记(一)
时间:2011年3月5日18:00
地点:北京意大利使馆文化处
嘉宾:作者保罗·乔尔达诺、译者文铮、张悦然
http://img3.douban.com/lpic/s4642526.jpg
主持人: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意大利文化中心。今天非常高兴请到保罗·乔尔达诺先生,保罗·乔尔达诺是非常年轻的作家,他的小说已经得到意大利非常有名的一个奖项。他的书刚刚出了中文版——《质数的孤独》,文铮教授是这本书的中文译者。非常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同时也要感谢《鲤》杂志支持我们的活动。
李莎(意大利文化处官员):大家晚上好。首先欢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铮教授,他专门从事意大利语言和文学的工作,他也是今天这本书的译者。文铮教授翻译了很多的作品,先请文铮教授做一个简单的发言。
文铮(译者):大家晚上好,首先特别荣幸能来到这里,而且看到今天来了这么多人,今天对于我来说,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本书的作者保罗·乔尔达诺先生,他不但是这本书的作者,而且还是意大利最高的文学奖“斯特雷加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获奖者。我很荣幸今天这么近距离,而且长时间的跟这部著名小说的作者在一起,我应该是中国最早接触到也部作品的读者之一,而且也是这部书最早的欣赏者和宣传者。众所周知,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所以一本书一旦被广大的中国读者所接受、称许的话,这部书毫无疑问会有更大的成功,而且它的社会文学价值应该是更加深远的。在这部书刚刚出版之际,我作为一个译者有必要向中国的广大读者稍微介绍一下这本书,因为今天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正式出版本,很多人还没有读过这本书,作为译者的义务,我觉得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大概的内容以及这本书的作者。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题目为什么叫“质数的孤独”。我的数学知识很差,可能在座数学知识都比我好,但是我班门弄斧一下。所谓的质数是在自然数中只能被1和被自己整除的数。为什么这本书叫“质数的孤独”?为什么说它孤独呢?在这些质数当中又有一些特别特殊的质数,被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所谓孪生质数就是两个质数中间只隔一个自然数,比如11、13、17、19或者41和43,随着数字逐渐扩大,这种孪生质数的可能性也会慢慢的变小,它的出现机率也会慢慢变小。但是数学家们已经肯定,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找下去的话,在无尽的数列中永远可以找到孪生质数,只不过机率比较少。这两个数之间只隔了一个数,相当接近。虽然这两个数虽然很近,但是永远无法接触到一起,永远不能触碰到一起,所以这两个质数的关系就像书中两个主人公马蒂亚和爱丽丝之间的关系一样。
这里的女主人爱丽丝最开始是六七岁的小孩,她被她爸爸强迫参加滑雪学校,在一天早餐的时候,她被她爸爸逼着喝下她并不愿意喝的牛奶以后出门了,但是发生意外事故,她与其他的伙伴和老师脱离,在往山下滑的过程中摔到山涧中,把一条腿摔断了,并且留下终身残疾,这时候她才七岁。男主人公叫马蒂亚,马蒂亚是一个天才,生下来就非常非常的聪明,但是他有一个孪生的妹妹,这个妹妹却是一个智障女孩,他的妹妹永远出现在他身边,而且跟他在一个班上学,这就给马蒂亚造成了心理压力,让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们第一次被同学邀请到生日聚会上,走到半路上的时候,他把妹妹留到了一个街心公园,然后跟他妹妹说他会马上回来。这就是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的起点。这两件事对于这两个主人公来讲,后来引发了一连串的无法挽回的故事,这两件事对于两个小孩来讲都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印记,深深影响着他们如何面对朋友、如何面对家人、如何面对他们的工作,不管从内到外都可以显示出对生活的影响,甚至这种意识,我与别人不一样,别人疏远我的感觉在他们心理造成严重的障碍,以至于让他们成为非常孤独的人。
总之《质数的孤独》这部小说是一本很细腻的小说,同时又有点“可怕”,因为在当代小说中,很多主人公,尤其是少年或者青年,都有很阳光、很完美的形象,但是在这部小说中却描述了两个不完美,甚至被边缘化的两个主人公,而且作者本身是一位学习物理学的博士,而且是搞粒子物理学的博士,但是他把这部小说变成无形的杠杆,把世界的支点移到了一般不被人注意的,甚至被我们这个社会所摒弃鄙夷的角落里。我对这部小说在中国的成功一点不怀疑。可能有人提出质疑,这个描述的是意大利的,是欧洲的或者西方的边缘人,和中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我觉得这本书会在80后、90后读者中引起很大影响,现在各国年轻人,无论他们的穿着方式,他们的饮食习惯,以及他们关注的体育赛事或者关注的歌星、影星等等都是几乎相同的,所以这些为现在世界的年轻人塑造了近乎于相同的思维方式。
最后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要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这部小说的中译本。第二我要感谢意大利使馆文化处组织这次见面活动。还要感谢在座的热心读者,希望你们能够爱戴保罗·乔尔达诺先生以及他的这部作品。最后还要感谢作者先生本人,我觉得他把文学作为一种能够了解人心灵的工具,这也是他自己说的话,他说文学是了解人心灵的工具。而这个工具正是对于世界来讲把自己封闭起来很难与大多数人正常交流思想感情的这个群体。谢谢大家。
李莎:非常感谢文铮老师刚才的讲话,我们现在把话筒转交给保罗·乔尔达诺先生,他是意大利“斯特雷加奖”最年轻的获奖者,同时也获得了意大利“坎皮埃罗文学奖”,他的作品去年改编成同名电影,由萨维里奥·康斯坦泽指导,这部电影我们去年已经在意大利使馆文化处播放过,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们可以有机会再重新观看。下面的问题是问保罗先生,您认为质数这种状态是人天生就这样?还是人在生长过程当中变成了质数的状态?
保罗·乔尔达诺:非常感谢今天晚上有这么多的人来到现场,我本来还挺安静的,现在看到这么多人,感觉有些激动。首先要感谢出版社。还要感谢使馆文化处,我去过意大利在很多国家的文化处,但是第一次看到在文化处里面有这么多的本地人,我去其他文化处的时候,往往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意大利人,所以我们这个文化处确实可以成为传播意大利文化,使意大利文化吸引本地人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此外还要感谢这本书的译者文铮老师,他所做的文学翻译工作是一项非常微妙的工作,而且他对文学保持非常崇拜的心情,我想这本书的中文一定翻的不错。
在很多人都没有读这本书的情况下来讲这部作品,给我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刚才通过文铮老师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故事梗概有一个基本了解。这本小说所介绍的故事梗概,就像作品题目上提到的那样,质数的孤独也是一种比喻的方式,小说当中描述两个主人公从小到大,一直到30岁左右的一段故事,在他们的人生当中,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了一件事情,总共两件事情,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阻止他们跟周边的同龄人或者跟周边的世界进行顺畅的交流,就像质数一样,没有办法跟别人分享自己的一切。
回到刚才的问题,孤独的状态也就是成为质数的状态,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孤独已经成为每个人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想象一下每个人没有出生之前,包括我们生下来,我们在生活的过程当中,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我们在人生最初部分的时候,实际上跟我们的母亲,跟我们的家人,是一个完整不可分的。但是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我们需要逐渐的经过痛苦的过程,变成一种质数的状态,或者一种孤独的状态。我在自己的人生过程当中,特别是在经历痛苦的时候,我会经常思考这样一个过程,在这种思考过程当中找到自我。
具体来说,这种感受到自己成为孤独变成质数的状态,是一种分离的状态,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状态,如果不经历这个状态,他的人生不会很完整。有的人可能没有真正的感受到,如果不经历这个状态,可能没有办法具体深入的感受到内心真正的自我。我也经常看到有些成人所经历的状态,似乎缺少了人生成长当中重要的过程,当然这种过程可以说是非常痛苦的,就我本人来说,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而青少年时期正好是九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中期在意大利,从美国引入了很多音乐以及其他的文学模式,这种往往是带有暴力色彩,有着很强的冲击感,在这个过程当中给那个年代成长的人形成了一种痛苦,变成这种孤独状态,在很多情况下成了一种宗教,对我本人来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在这个小说当中这种痛苦的状态,有时候表现的比较极端,但是对我个人来说,这种进入孤独、进入质数的状态是真正能够感受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一种方法。
这本书中所缺乏的部分是一种进入新的生活状态的部分,也就是我们说的超越了在书当中所描写的非常强烈的孤独状态的部分,因为毕竟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处于一种非常年轻的状态,而真正超越这种孤独状态的时候才可以使我们融入到社会,让我们成为社会各个方面的一分子。
(待续......)
(说明:全部文字根据现场速记稿整理,如有文字差错,还请见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