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路中国》作者何伟上海读者见面会速记稿(二)

(2011-03-24 18:24:38)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寻路中国

海斯勒

何伟

李雪顺

现场记录

读者见面会

分类: 相关新闻

2011.3.14《寻路中国》作者何伟上海读者见面会速记稿(一)

寻路中国:何伟(Peter Hessler)东游记

时间:3月14日 12:00-14:00

地点:上海季风书园陕西南路店(地铁一号线陕西南路地铁站站厅咖啡廊)

主办:读品 上海译文出版社

协办:季风书园

《寻路中国》作者何伟上海读者见面会速记稿(一)

主讲: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有《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414391/)。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嘉宾:杨海鹏,《财经》资深记者

      译者:李雪顺

主持人:《读品》周鸣之 

《寻路中国》作者何伟上海读者见面会速记稿(一)

(以下标注“翻译”的部份,皆为何伟用英文朗读的原版《寻路中国》段落,译者李雪顺先生用中文朗读中文版里的相应段落)

 

翻译(《寻路中国》译者李雪顺):我很少看见农民等着搭顺风车,一般不出门,如果赶集会按他们既定的路线走。我显得与当地环境格格不入。

    这些人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将成为别的什么角色,他们穿戴整洁,一般穿着裙子和高跟鞋,头发染的略显暗红,在车上直挺挺地坐着,后背不会靠着座椅。他们很少与人进行眼神交流,有问必答。一次我搭载三个年轻人,半个小时里,什么也不问我。

    通常情况下,十来分钟以后会问我从什么地方来,中国人聊天,一般这是第一个问题,往往想知道我是什么国籍。他们显得谦恭一些,该怎么对待我,又拿不太准,有好几次,他们都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在中国其他地方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一些人猜测我是来自西部地区的维吾尔人,有一个妇女一直观察我在艰难前行十多公里以后终于问我,你是蒙古人?

   

何伟:这两个人,是在特别偏僻的一个商铺的地方,我问他,去哪里,我说我也去那个方向。这个老头说,要多少钱。我说我不要钱,他说不要钱,真的吗?因为我们这儿一般都是去需要花5块钱,我说真的不要钱,然后上去。

    这个老头跟这个年轻人,上车之后,问我,你从什么地方来,我说我从北京来的,他说哦,北京啊,你认识(韩文柳)吗,我说不知道,他是谁,他说那是我村子里的,他去北京打工了。我说不认识,如果认识我会问他好。他坐在后面,他每一次说话都很大声,因为他可能耳背,然后他问我话,可能五分钟,十分钟以后,他说,你不是中国人吗?我说对,他说我知道你不是中国人。

《寻路中国》作者何伟上海读者见面会速记稿(二)

    (图)这个女孩是他的孙女,她是去打工的,所以看这样两个人,可以看到中国的老人跟年轻人区别那么那么大,每个国家都有一些区别,但是在中国这个区别特别特别大,这个年轻人长大的时候,中国是跟现在一样的。她爷爷问的问题都是特别简单的。女孩告诉我:“我们现在离开老家,我再不想回去,我一辈子也不要回去,现在我的生活都是在城里。所以我去了像这样的许多小村子,都没有20来岁,30来岁,40来岁的年纪的人,年轻人、能工作的人都走了,这些地方有很多空的房子,大多数都是老人,而且不能工作,还有身体有问题的人,还有小孩,因为是流动人口,他们就把小孩放在农村里。

    还有一次,我有一天看到他们,也是在沙漠的地方,在陕西省跟内蒙的边境,我当时正开着车。我听说有一个地方叫安塞(音、地名),他们那儿有人告诉我,他们那儿的长城特别特别漂亮,我去到了安塞停车,停车有很多人过来,有一个成年人,一个特别老的人,其他人都是小孩,都是来看我的车。我问这个老人,我说这儿的长城怎么走,他告诉我你去这个偏僻的地方问路很麻烦的,因为有一些,有的时候有方言的问题,但是方言的问题以外最大的问题是,大多数人没有开过车,没有去旅游的,他们告诉你怎么走很难说的,所以问他几次还不太明白,然后他说,我孙子可以帮着你,他可以告诉你,他孙子是12岁的孩子,这个孩子上车了,又有5个孩子上车了。这个老人不说一句话,说他们可以帮助你去了。我现在再来读一段。

《寻路中国》作者何伟上海读者见面会速记稿(二)

翻译:他们不知道我来自什么地方,要干什么,我只是让他们给我带路,我看那几个孩子,从北京开车过来告诉他们,我住在那里,我是美国人,我要到很多地方参观长城所以来到你们这儿,孩子听得十分认真,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坐在十二岁男孩的膝盖上,三个孩子坐在后座上,表情十分很认真,尤其是那个小女孩,胖乎乎的小脸上有一丝忧郁的表情。

   

何伟:我那个时候也带了照相机,给他们拍了一张照片。

 

翻译:我觉得应该给他们分点巧克力才合适,于是我打开德芙巧克力分到他们手里,朝着长城的方向继续前行,一时间我把自己当成了诱拐孩子的人。据我所知,这些孩子代表着(安塞村)的全部未来。这一带位于鄂尔多斯沙漠的南部,海拔高度有1500多米,长城在一座一座沙丘之间蜿蜒盘旋,高度仅有三米,也是由夯土构成,沿着这些长城走上一年也到不了北京。其中一个男孩这么说到,孩子们蹦蹦跳跳的绕过一个沙丘,我走在他们身后,一层层细沙在我们脚下流淌。

《寻路中国》作者何伟上海读者见面会速记稿(二)

何伟:我停车后他们都跑下来看这个长城,他们把婴儿给了我,然后这个婴儿不太高兴地看着我,但是他还在吃这个巧克力。所以那个时候我再给他一块巧克力,然后他就高兴了。

 

翻译:这一段长城外形是方的,每一个脚上有一个角楼,中间是一个巨大的烽火台,看上去像金字塔,一个接一个,几个孩子爬了进去。

 

何伟:然后我们是看这个长城,他们都好高兴啊,这个小婴儿你可以看,他还没有笑,他吃了那么多巧克力,还没有笑。我回去他们的村子,这个老头还在那儿等我们,不紧张,他们没有一点紧张。因为我没有告诉他我的名字,我是一个陌生人,他说不怕,我去了许多小地方,好多人是这样,特别特别美好,他们那儿的村民特别特别友好,不管你是外人还是什么,他们经常请我吃饭,请我喝茶。

   

翻译:在北方农村,人民很少起疑心,他们邀请我进去吃饭、喝茶。我在志愿者协会当志愿者的日子里,就学会了不能把贫穷想得太美。

 

何伟:我从北京租的车,租车公司有规定,说可以租车,但是不可以离开北京城里。我有这个感觉,我回来的话,这个车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们会看我走了好多好多公里,我第一次回来问,我租了两次,第一次回来他们一看7000公里,所以这个租车公司的人一看,说这个都是在北京里面开的吗?我不能说假话,我觉得太糟糕,我说我离开了北京,他说你去了什么地方?我说我往西走,我去了河北,还有陕西、山西。他们说,你知道我们的规定是不能离开北京的。对,我知道,但是我开的特别小心了。他说你去山西,你还要往西走,我说对,我去了内蒙。这个人他那个时候特别高兴,说哇,一个外国人开车去了内蒙,所以以后我知道他们的规定无所谓,我可以随便开。在我书里面我写的这就是一个中国的特色。

    我觉得中国简单多,所以简单的介绍我这本书。这本书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沿着长城旅游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在北京外面,在北边有一个小村子,我在那儿呆了六年的时间,看他们那儿有什么变化,因为他们以前都是种地,然后开始做生意,所以我在这儿写的是关于他们的变化,关于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是关于他们的思想,关于他们的意见。第三部分是关于浙江的一个地方叫(丽水),也是以前一个比较小、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但是他们要造一个新的开发区,我在那里呆了两年多,然后我写了关于他们那儿做生意的人,打工的人,都是有什么经验。

   

李雪顺:我和何伟先生也是相识了多年,所以我们多年来一直联系不断,一直保持这样一种联系和交往。他这本书出来很快,中国大陆出版社就得到了出版的合同,然后我也是非常及时的得知他的书出来了,之前他告诉我在写中国的第三本书,主题是关于经济,关于中国的交通。但是出来第一时间我没有想到,我们这边就得到了他的版权。所以说,很高兴这本书能够很快跟中国大陆读者见面。

    回想一下从他的第一本书到去年出版第三本书,十年的时间,但是第一本书和第二本书,至今为止都还没有能够在大陆翻译过来。这个原因我觉得还是挺有趣的,就是第三本书首先出来,而不是第一本、第二本书首先出来。一方面是因为第三本书的主题,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交通发展,跟咱们现在国家发展的主旋律很相近,另外就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嗅觉很敏感,第一时间有这本书出来,所以我觉得也是很难得的。所以说在出版一年的时间,就让中国的读者看到了一个《寻路中国》。

    《寻路中国》出版之后,我也在不断关注读者的一个反应。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完整看过,我在网上看到最有趣的一个评论,没有带恶意,纯粹说的是他的一个感受,他说我一看这本书就觉得是一个四川人翻译的,因为他说,我觉得北方的乡下的农民都不是以这个口气在说话,他说我看了之后,是四川乡下的这个农民说话的口吻,看了译后记才知道果不其然是个四川人翻译的,这个评论者对语言很敏感,尤其对书面语言很敏感,都读出来是四川人说话的口吻。非常有趣。

    刚才这位小姐说,这本书是一边读一边哈哈大笑,我现在在长江商师范学院教英文,很多同事看这本书,他们说读这本书真的是觉得很到位,看上去是非常的过瘾。其实这个过瘾是因为何伟先生本人的语言是非常幽默的,我和他这么多年时间的接触中间,有很幽默的一些事情,所以说,他写文章,其中的语言非常幽默,非常智慧。我也只是尽可能的把何伟先生在书里面的幽默感或者语言的优美想给它展现出来,但是这做起来很不容易。所以说,难得刚才这位主持,还有我身边的同事都说,这本书真的是很幽默,语言很好,读起来既轻松,读完之后还能够合上它思考,得出一些问题。我很感谢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

 

(待续......)

(说明:全部文字根据现场速记稿整理,如有文字差错,还请见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