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作者何伟上海读者见面会速记稿(二)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寻路中国海斯勒何伟李雪顺现场记录读者见面会 |
分类: 相关新闻 |
2011.3.14《寻路中国》作者何伟上海读者见面会速记稿(一)
寻路中国:何伟(Peter Hessler)东游记
时间:3月14日 12:00-14:00
地点:上海季风书园陕西南路店(地铁一号线陕西南路地铁站站厅咖啡廊)
主办:读品 上海译文出版社
协办:季风书园
主讲: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有《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414391/)。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嘉宾:杨海鹏,《财经》资深记者
主持人:《读品》周鸣之
(以下标注“翻译”的部份,皆为何伟用英文朗读的原版《寻路中国》段落,译者李雪顺先生用中文朗读中文版里的相应段落)
翻译(《寻路中国》译者李雪顺):我很少看见农民等着搭顺风车,一般不出门,如果赶集会按他们既定的路线走。我显得与当地环境格格不入。
何伟:这两个人,是在特别偏僻的一个商铺的地方,我问他,去哪里,我说我也去那个方向。这个老头说,要多少钱。我说我不要钱,他说不要钱,真的吗?因为我们这儿一般都是去需要花5块钱,我说真的不要钱,然后上去。
翻译:他们不知道我来自什么地方,要干什么,我只是让他们给我带路,我看那几个孩子,从北京开车过来告诉他们,我住在那里,我是美国人,我要到很多地方参观长城所以来到你们这儿,孩子听得十分认真,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坐在十二岁男孩的膝盖上,三个孩子坐在后座上,表情十分很认真,尤其是那个小女孩,胖乎乎的小脸上有一丝忧郁的表情。
何伟:我那个时候也带了照相机,给他们拍了一张照片。
翻译:我觉得应该给他们分点巧克力才合适,于是我打开德芙巧克力分到他们手里,朝着长城的方向继续前行,一时间我把自己当成了诱拐孩子的人。据我所知,这些孩子代表着(安塞村)的全部未来。这一带位于鄂尔多斯沙漠的南部,海拔高度有1500多米,长城在一座一座沙丘之间蜿蜒盘旋,高度仅有三米,也是由夯土构成,沿着这些长城走上一年也到不了北京。其中一个男孩这么说到,孩子们蹦蹦跳跳的绕过一个沙丘,我走在他们身后,一层层细沙在我们脚下流淌。
何伟:我停车后他们都跑下来看这个长城,他们把婴儿给了我,然后这个婴儿不太高兴地看着我,但是他还在吃这个巧克力。所以那个时候我再给他一块巧克力,然后他就高兴了。
翻译:这一段长城外形是方的,每一个脚上有一个角楼,中间是一个巨大的烽火台,看上去像金字塔,一个接一个,几个孩子爬了进去。
何伟:然后我们是看这个长城,他们都好高兴啊,这个小婴儿你可以看,他还没有笑,他吃了那么多巧克力,还没有笑。我回去他们的村子,这个老头还在那儿等我们,不紧张,他们没有一点紧张。因为我没有告诉他我的名字,我是一个陌生人,他说不怕,我去了许多小地方,好多人是这样,特别特别美好,他们那儿的村民特别特别友好,不管你是外人还是什么,他们经常请我吃饭,请我喝茶。
翻译:在北方农村,人民很少起疑心,他们邀请我进去吃饭、喝茶。我在志愿者协会当志愿者的日子里,就学会了不能把贫穷想得太美。
何伟:我从北京租的车,租车公司有规定,说可以租车,但是不可以离开北京城里。我有这个感觉,我回来的话,这个车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们会看我走了好多好多公里,我第一次回来问,我租了两次,第一次回来他们一看7000公里,所以这个租车公司的人一看,说这个都是在北京里面开的吗?我不能说假话,我觉得太糟糕,我说我离开了北京,他说你去了什么地方?我说我往西走,我去了河北,还有陕西、山西。他们说,你知道我们的规定是不能离开北京的。对,我知道,但是我开的特别小心了。他说你去山西,你还要往西走,我说对,我去了内蒙。这个人他那个时候特别高兴,说哇,一个外国人开车去了内蒙,所以以后我知道他们的规定无所谓,我可以随便开。在我书里面我写的这就是一个中国的特色。
李雪顺:我和何伟先生也是相识了多年,所以我们多年来一直联系不断,一直保持这样一种联系和交往。他这本书出来很快,中国大陆出版社就得到了出版的合同,然后我也是非常及时的得知他的书出来了,之前他告诉我在写中国的第三本书,主题是关于经济,关于中国的交通。但是出来第一时间我没有想到,我们这边就得到了他的版权。所以说,很高兴这本书能够很快跟中国大陆读者见面。
(待续......)
(说明:全部文字根据现场速记稿整理,如有文字差错,还请见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