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触摸的历史
转自10.10.31 深圳晚报 文:来颖燕

《狼厅》英希拉里·曼特尔著,
刘国枝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读历史小说的时候,我常常会提醒自己,这是小说而非真实的历史。历史已然灰飞烟灭,它在小说家笔下的还原,终究是不可避免主观性的。但意识到这点,不代表排斥历史小说,反而可以直面历史小说中的主观性元素,并且在反思中渐渐靠近那段历史。
文学永远是人性重塑的心灵史。历史与文学的两相拉锯之中,小说家的个体因素——诸如视野、角度、眼光、文学修为等等便显得尤为重要。一部成功的历史小说,不是让你自信对于一段历史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而是让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更深层地了解一段历史,并同时意识到自己所了解的只是历史的一面,历史的全方位真相注定了只能是谜——就像是被一幅巨大尺幅的画作的某个细节深深吸引,但是依然能明了自己所深入的只是画作一角。《狼厅》,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部成功的历史小说。
《狼厅》讲述的是多铎王朝的历史故事。文艺界历来对这段英国历史青睐有加,无论是文学小说还是影视剧集,都有诸多关于这段王朝历史的描述。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亨利八世》就是一出关于多铎王朝的历史剧。
但是《狼厅》,这部诞生于2009年的历史小说,却让世人又一次开始瞩目这个王朝的背影。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
1952—)凭借这部《狼厅》击败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等劲敌,包揽了两大欧美顶尖文学奖。其中布克奖的殊荣,更让人感叹这部小说的精湛成就。布克奖长期坚持纯粹的文学度量标准,它已经成为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而《狼厅》自推出以来,堪称史上最畅销的历史小说。这样既深得学院派赏识,又让读者疯狂迷恋的历史小说,实在是难得。
广阔瑰丽的多铎王朝在曼特尔笔下,并没有千头万绪地铺展开来,而是透过著名历史人物——托马斯·克伦威尔的经历和所见来叙述的。历史上的托马斯·克伦威尔的确是一位传奇人物,出生年月不详,据说他是铁匠之子,后来却成为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先后当过财政大臣、掌玺大臣、首席国务大臣,并被封为埃塞克斯伯爵,在政坛上大有作为,为英国向近代国家过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克伦威尔在历史上的足迹不容磨灭,但是对于庞大的多铎王朝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就如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中他不过是一个配角式的小人物。但是在《狼厅》中,他却成了中心人物。通过他在这个王朝之中的沉浮历程,我们看到了一段个人既受制于历史又创造历史的传奇——在克伦威尔的喃喃自语中,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从父亲冷硬的靴子底下逃生后,如何一步步地在人生的阶梯上攀爬,在世俗颠簸中,积聚了非凡的商业智慧和权谋之术,处心积虑、步步为营,在君主、教会、贵族之间纵横捭阖,最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但是注意了,曼特尔选取克伦威尔的视角来叙述,并非是为了写一部展示他从乡野草根到荣光之巅的励志小说,而是为了赋予我们一种个体的眼光,来重新面对既往的这段暗潮汹涌的历史。随着克伦威尔的叙述,一张反映16世纪初英格兰政治、宗教以及经济图景的巨网在我们眼前显现。而我们从一个点被带入了历史的纵深,除了具体的历史轶事,政治、宗教与权力间的纠缠,婚姻、亲情间的冷漠和无奈,命运浮沉起落间的慨叹,这些对于人性和人生的形而上的体悟,也渐趋明晰起来。而这样的体悟是基于对于人生底色和本质的追问,超越了对于历史事件的单纯认知。
仔细推究,之所以会有这样强烈的共时感,除了作者选取的切入角度以及对于人性深刻的挖掘,更有作者对于当代历史小说特质的认识。
回到了人性的历史之根,个体与群体便会达到“同一心境”,而历史小说就成了一种对话,一种不同时代的心灵对话,这一段历史也就变得可以触摸。《狼厅》堪称这类尝试的典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