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携带希斯罗机场--《机场里的小旅行》

标签:
译文好书译文出版社机场里的小旅阿兰·德波顿蓝青豆瓣文化 |
分类: 书评专栏 |
随身携带希斯罗机场
转自豆瓣:http://book.douban.com/review/3593493/
机场,离别的起点站,重逢的终点站,我们匆匆而去,又匆匆离开,很少人有机会或者有心情认真的去研究这个其实主宰了我们两个最激情时刻——别离和重逢的地方。2009年英伦才阿兰·德波顿有了一个机会以文学角度观察机场这个特别的地方,一周的日记,他完成了机场考察,留给我们的是《机场里的小旅行》。
作为文人,不管国家,不管文化,大多数都对披上了商业外衣的写作有些局促不安,阿兰·德波顿也是如此,这次受命,他显得略有惶恐,这与同样的旅行随笔《旅行的艺术》里的的他完全不同,正如他在入场中引用德文郡伯爵威廉的句子:“我谦卑地将本书献给阁下,愿上帝此给您长搜,并且在天上的耶路撒冷享有恒久的喜乐。”
所有进入机场的人,都要经过出境大厅、机场限制区(安检区),而离开机场的人则要通过入境大厅,阿兰·德波顿便轻轻牵着我们的好奇心,不仅遵循了空间顺序,还顺应了时间的顺序,我们随着第一班飞机降落希斯罗机场时,正好是清晨,伦敦尚未醒来的清晨;而我们离开之时,正好是夜晚。带着我们入住机场旅馆,走进了伦敦希斯罗机场。
依然秉承一贯的清灵儒雅的随笔风格,阿兰·德波顿以他信手拈来的各种警句名言,言简意赅地表述着发生在出境大厅、机场限制区、入境大厅的故事。当我们在出境大厅,我们不再是平素里那一个个焦急寻找登机口的旅人,而是静悄悄的看客。
在这里,我们看见因迟到而被延误起飞的发怒的人;看见黯然别离的拥吻情侣;认识了名为擦鞋人实为心理自助者的达德利·马斯特斯;认识了航站楼里级别最高的两名安检官员拉谢尔和西蒙,两个相片上看不太清晰的妙龄女郎;听到了阿兰·德波顿在汇兑柜台对面的书店里的关于“文学已死”的反驳,看见这家书店的经理向他推荐,以及他在本书里常常会提到的“作家”;认识了名为“迷途的羔羊:引领心路实为路途及厕所问询处的称职年轻牧师斯特迪;参观了我们大多数人没去过的贵宾室;接触到英国航空公司的CEO沃尔什先生。夜晚来临,德波顿在机场酒吧邂逅了一位在华沙写博士论文的女郎,在文学气氛中结束了他一天的入港。
如果说出港是机场最焦灼的暂居,那么入港则是机场最蹴然的停留。每一个踏上入境大厅的旅人,都想尽快拿到行李,赶快离开机场,就像汤姆·汉克斯著名的影片《幸福终点站》写的那种迫不及待不惜一切想要赶紧离开的地方。这地方是个暂停的逗号,不是一个驻留的句号。当然,这次是迎接。还是有父母与孩子的团聚。当我们离开机场,其实,下一次旅行已经展开。
一本书读完,轻松,也快乐,其中自然有德波顿常常携手并肩的各种作家旅行记录文辞的参照辉映,阿兰·德波顿对人类飞行器的着迷描写,是我们常常会因早已经习惯而忽略掉的这个二十一世纪太空时代的美丽。同时,本书中,他对东方作家的关注,特别是对日本作家很看重,松尾芭蕉和大江健三郎,对他都颇有感染。
这本看似平浅琐碎的书,其实,各种文化的冲突,各种利益的冲突,深邃精致早已经潜藏在阅历经历之中。书虽然薄,却意犹未尽,适合你随身携带前往你的机场,在那个很文学却又很不文学地方,它可以给我们找到放慢脚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