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的黑暗
转自 南方都市报 2010-08-29
文:戴新伟

摘要:这次看到上海译文出版社重版的夏目漱石作品系列,除了上述两种,居然列有《三四郎》、《后来的事》(又译作《其后》)、《门》,简直有点惊喜。这几部小说和《我是猫》的命运不可同日而语,后者起码有三个版本,不断重版,前者则都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版,绝响久矣。
日本明治时代小说家夏目漱石(1867—1916)的书,去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出了《夏目漱石汉诗文集》,他的随笔集《梦十夜》也有两个版本,但是最为中国读者所知的,恐怕还是小说《我是猫》,或者《哥儿》(又译作《少爷》)。这次看到上海译文出版社重版的夏目漱石作品系列,除了上述两种,居然列有《三四郎》、《后来的事》(又译作《其后》)、《门》,简直有点惊喜。这几部小说和《我是猫》的命运不可同日而语,后者起码有三个版本,不断重版,前者则都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版,绝响久矣。
我初读夏目漱石,是在旧书店尚且摆在地上的年代。现在都还记得《三四郎》故事开始的一幕:三四郎因为一个不认识的女乘客,而产生了一种有了异性朋友的感觉。这部小说讲的是二十三岁的乡下青年去东京上大学,见识到的世界的真实性:生活中有很多与他完全不同的人,比如他迂腐而忘我的老师,还有一个目标明确、现实得不行的同学,以及他暗恋的女孩子美祢子。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而言,要学着去处理与这个新世界的关系,是具有初恋般的痛苦的,恰恰初恋也是其中的一种关系。十二三年前读到的《三四郎》,类似于《挪威的森林》里男主人翁之提到黑塞的《在轮下》。仅仅以各自的影响而言。《三四郎》说穿了不过是一场不成功的恋爱而已,然则它所展现的小说氛围,容易给同样年龄、也面临同样问题的读者心灵上共通的东西。也好比说,那时候如果读的是《三重门》,此番会是另一种阅读回忆。
《三四郎》写得平淡,不过,读了夏目漱石另外的小说,包括钩沉人生内涵远远深刻沉重于此的小说之后,我依然觉得《三四郎》别具一种不过时的可爱,我记得小说写到三四郎同女乘客在名古屋同投客栈,第二天女乘客说他是没有胆量的人。即使有胆量,也不会给人“天亮以后说分手”之类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小说的氛围。初恋失败只是开端。《后来的事》很像是这个年轻人毕业之后的故事,本来靠家境还可以混混日子,优哉游哉的,岂知一不小心,爱上了朋友的妻子,一来二去,娶回了家里。自然朋友断交亲人反目。而《门》讲述的,就是这样结合在一起的夫妻的人生。
从《三四郎》到《后来的事》到《门》,与故事相同时代的另外一些作品我们很熟悉,比如五四的爱情小说,然则主题往往像教育片一般投射到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之类的主题上去。《后来的事》和《门》差不多也是这样的主题,但夏目漱石似乎没有太多要跟时代算账的气势。命运不眷顾,是失败,但完全顺了自己的意愿,也不一定就大团圆。在《后来的事》结尾,对生活料理很不在行的男主人翁奔向电车找工作,《门》的开始,则是男主人翁在走廊下百无聊赖地打发时间,我们只看到琐碎的人生和生活,看到凄凉,也看到幸福。这是我多年之后一直对夏目漱石的小说念念不忘的原因吧。
《后来的事》改编为电影,由松田优作主演,香港的迈克屡屡鼓吹,对这部电影评介甚高。我不知道如何评价松田优作的演技,大概是他那种精神贵族的派头令人羡慕吧。不过,夏目漱石的另外一部小说《心》,除了小说非常棒之外,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很值得一看,主演老师的那位,正是日本很有名的演员森雅之———
而我也差不多能看懂,他把原著小说里老师内心的黑暗、压抑和痛苦都表演得淋漓尽致。只因为这位老师年轻的时候和朋友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他捷足先登,用了些不够费厄泼赖的手段,却为此内疚了一辈子。《三四郎》里的美祢子曾对三四郎念“我知我罪,我罪常在我前”,而《心》的忏悔之情遥遥呼应这涉世之初的不如意。
记得当年数次淘这几本小说送诸同好,后来文学书越读越少,夏目漱石却一直留着。这次不知搭上了哪股东风,夏目漱石这几本小说能够“二版”。把这三本小说和旧版放在一起的时候,个人总结一条关于经典的定义:可以一直保留下去的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