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个轮胎碾过的世界--《不去会死》

(2010-06-28 13:35:25)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石田裕辅

不去会死

南方都市报

范典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两个轮胎碾过的世界
转自2010-06-27 南方都市报 文:范典

两个轮胎碾过的世界--《不去会死》

    自行车环游世界,平凡人一听只觉是噱头十足,所以冷不丁就把《不去会死》看成了《不会去死》,幸好没有大的出入,且“不会去死”竟然契合了书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一种精神。本来看过一部名为《练习曲》的台湾电影,感怀于单车环岛旅游的浪漫,结果跟到石田裕辅这本书里,才觉两个轮胎颠簸进世界的轨道里显得何其渺小和孤孱。
    辞去还算稳当的工作,花七年半时间在环游旅途中,其间经历抢劫、高温曝晒、虐疾感染等事故,但作者并未放弃这场与自己较劲的旅程。当然,他也可坐大巴、飞机、轮船环游,却无法达到身体力行、脚踏实地的感觉。有时候,用脚走路和开车所接收的风景完全两样,人体的舒适度或许与记忆度是呈反比状态,身体所受的疲惫、艰苦和病痛较之欢乐停留于大脑皮层会更持久吧,自行车与步行其实可划为一类,那种与大地熨贴的过程细密而烦琐,绝非仰仗机动车的速度和安稳所能一笔领略的。
    石田裕辅在书里没有明言环游的目的,只为与命运作抗争,置疑算命阿婆的一句平安祝福的话,不信自己会在坦途中耗竭此生,所以就在学生时代就展开了单车环游日本一周的行动,之后,更将目标扩展到全球。辞去工作不说,还强治血尿病疾坚持上路,从北美洲育空河上的极光奇景、墨西哥的蒂卡尔遗迹,到南美洲秘鲁沙漠中被抢,又一路经历打工及在北欧野外的求生之旅,他的身心在钱财被劫后一系列悲惨遭遇下彻底崩溃,然而意识里他更坚定了继续骑下去的信念。
    应该说一味旅行,只求速达目的地而不在旅途中欣赏和思索的人,他所能收获的也仅仅是美景奇观罢了。读《不去会死》收获的精神力量和对人生的思索却远在风景之上,石田裕辅在旅途中碰到了同伴及朋友们,他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不同人生的闪光点。敦厚亲切的诚司大哥、孤僻内向的艾伯特、身残却乐观的永子小姐、语言天才泰西亚、率真可爱的音乐小子刚,以及仁慈善良的卖香菇的老伯和莫桑比克老妈妈。书中,他时而引用这些人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如每年花一半时间打工一半时间旅行的永子小姐,虽装了一只义肢,却感怀:“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一边听着音乐,觉得能活着真是太好了”,带给他极大的震动。这里提到了“活着”的美丽,身体的残缺没有让一段人生自暴自弃,更是催发出一股浓烈的生之欲望,使“生”不在痛苦中沉沦,而是在美丽中绽放。其实,这恰是作者抒发的对旅游及人生命运的哲学感悟。不过,他并未从朋友身上照单全收,而是用实践经验加以辩证后再吸收为己用。像那位可爱的音乐小子刚这么说:“我觉得对于任何事物都应该表现敬意哦。”结果,把坏人当朋友,误食迷药钱财被盗。后来,他们几个日本旅伴组成四人乐队,边行边唱,自己作曲作词,唱得同行女伴眼含泪水。也只有在旅途中经历坎坷才会在歌里找到某种共鸣的情绪吧。
    从出生以后,每个人就必须要对自己的人生好好负责,是生活得寡廉鲜耻还是衣食无忧,亦或像石田裕辅那样寻找生命中的世界第一,都全凭自己作主。至于选择的对错与否,别人无从定判——很多人为自由和幸福抛头颅洒鲜血,没有在身处的时代里受重视或得到相应的尊重,然而时过境迁,那些所作所为在早已享受着自由和幸福的人们心里变得珍贵起来。霍达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说过:“人与人的区别,在于为挖掘和体现自身价值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而不在人的本身。”现在的人太注重实效性和眼前利益,远不会为要实现某种价值去奉献身心,所以这种表面的平稳安耽其实是一种可悲。同样是对生之价值的拷问,出现在黑泽明1952年的电影《生之欲》里,临到生命尽头,一个为政府兢兢业业一辈子的民事科科长,终于开始意识到生命价值的最终实现,并非功成身退,而是如何在职权范围内实现个人价值以期得到内心的幸福。石田裕辅选择单车环游世界与其个人身世、背景是汲汲相关的,有时高贵的身份未必能提供给你广袤的大地资源,永远是站在高处俯视的姿态,像他就不同,可以普通人视角去近距离窥视世界,可以拒生命安危于不顾,可以最低成本去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说到“不去会死”这个题目,乍听起来很是决绝的口气,然而细一想,你会理解作者那种心情,当一样事情成为你几乎耗尽生命换来的骄傲资本时,它就会周而复始的犹如血液般循环在你的身体里面。石田裕辅从高中始便屡获单车环游的奖项,一开始他在旅途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想“死了就算啦”,后来诚司大哥的死让他发觉“死”已然不是个人的事,那么多亲朋好友都关注着自己,所以他就感叹绝对不能轻易的死——这就回到前面说到的很多读者和媒体看错书名的问题上来,“不会去死”在《不去会死》这本书里恰恰也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读此书不像以往读三毛的旅游随笔一般,对人物、事件、来龙去脉交待得有声有色,它更像是一部公路纪录片,那些在路边出现的人,只是很笼统的面貌,粗线条的几笔勾勒,却把生命间的平等与交汇表现出来,于是,你屡被那些生存在世界旮旯里微渺的人生所打动,被行走在旅程里的这些人们激发出敬意,被自然世界的神秘和脱离大城市后心灵所呈现的纯净所吸引……唯一不满足的,或许就是作者在内容上的压缩,以致旅途中的风景都是删节版,也不可能成其为一册旅游导读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