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争无法卸下之重--《士兵的重负》

(2010-06-07 13:10:35)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蒂姆·奥布莱恩

士兵的重负

潘飞

深圳晚报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战争无法卸下之重
转自10.06.06 深圳晚报 文:潘飞

战争无法卸下之重--《士兵的重负》
  《士兵的重负》,

【美】蒂姆·奥布莱恩著,

刘应诚 /丁建新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战争是狂妄自大的人类用自己创设的先进文明倒戈一击,毁灭自我。作为人类史上最为冒险和刺激的游戏,它势必会成为诸多艺术家——比如作家和编剧导演——始终无法回避的题材。在第一部反映越南战争的小说《追寻卡奇亚托》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后,作为一个参战者和亲历者,蒂姆·奥布莱恩再次把每一个字都变成一颗子弹,把朝向越南人那边的炮筒调转头,对准那些当年发起这场战争的尼克松们,好让这帮病态的政客也承受一下战争给士兵带来的心灵上的困顿,以及感情上的创伤。

  奥布莱恩摒弃掉传统中的类似白描的写实手法,延续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诸多写作技巧,有意识地让笔下的文字呈现出一种微醺的醉意——开枪如开车,杀人如杀鸡,貌似荒谬、怪诞,总有别有用心的真实。士兵们中弹倒下的身姿,也被他处理成蝴蝶折翅般陨落的幻象。战争对人的摧残也不再像以前众多作品那样显得直白和血腥,《士兵的重负》实验性地将血肉横飞的场景轻淡下来,反而在情绪的推陈下埋伏了更深层的杀机。

   整部作品由若干个独立成文的小章节组成,看上去非常类似电影分镜头的剧本。比如,第一篇《士兵的重负》交待当日在战场上每一个战士身上背负的物品,紧接着第二篇《爱情》把叙述拉到白发苍苍的老战友见面回忆当年的场景,再接下来的第三篇《旋转》又把视角转回到对于战场的记忆之中——奥布莱恩的笔像不断伸缩的镜头,借助远景、中景、近景地转换来表现事态之间的关联与发展,这种富有画面感的结构设置,如同歌曲里的附点音符、人说话时的顿点喘息,使得这部作品节奏感十足,也拓宽了叙事角度的景深。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无法摆脱的沉痛记忆。对于美国人来说,越战虽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压在很多人的心头,但随着时空的间隔越久远,遗忘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在一部接一部以揭发“越战之罪”为目的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轰炸下,人们的情感反而有可能变得麻木和淡漠。在严肃黑色的笔触之外,《士兵的重负》里总时不时地安插着些小笑话、小俏皮。比如,每个士兵的行军包里除了有常规的军事装备,还有弹弓、糖果、维生素甚至女友的连裤袜等物品,一群沦为战争机器的普通人那生动的血肉和情感已然被枪炮无情地摧毁殆尽。因此,奥布莱恩叙述时略显狡黠的笑容里又分明闪烁着晶莹的泪花,这使得作品不仅仅弥散着窒息的硝烟味,还分明有几丝人间烟火味慰藉寒凉人心。

   每一个士兵身上的装备各有不同,与他们的性格十分吻合,这应当可以被视为一种刻意而为的意象——就像他们脖子上刻有姓名的铭牌一样,每个人携带的物品昭示着它们主人的个性。可是在残忍战争的魔爪之下,个性被扼杀,个体被无端忽视,《士兵的重负》抽丝剥茧地把人在特定环境里因为战争而无法卸下的哀伤、悲恸、激愤一点一点地丢还给历史。

  可有些教训实在比枪炮还锋利,放在什么时候说,都把记忆戳得如此千疮百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